《道连·葛雷的画像》的精神分析解读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ycan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1891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王尔德文学创作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立意独特,构思诡异,讲述了一个初入社会的美男子道连·葛雷为了永远保持自己美貌而与画像交换了灵魂的故事,并且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留下了让人费解的悬念,使之成为读者永久热议的话题。对于小说结尾有的人认为这是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信仰使然,也有的人认为王尔德之所以这样写是想要向大众传达一种道德教寓。不仅仅是结尾,这部小说本身也很富有魅力。时至今日,这部小说仍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有的学者从唯美主义理论出发,解读小说中所体现的王尔德对美学的信仰;有的学者从自由观出发,通过道连·葛雷对物欲的过分追求来分析王尔德的自由观;也有的学者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来审视王尔德的同性恋身份,各种解读的出现也直接证明了小说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王尔德正是通过对小说中主人公道连的成长经历来讲述并揭示自我内心的挣扎与渴求,王尔德的生活经历和道连的成长过程的相类似和最后构建自我的失败也是一种对人类普遍存在的内心挣扎与渴求的揭示。因此本文试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道连发现自我、否定自我、寻求真我的过程,并结合王尔德的自身经历和所带有的多重身份来对小说的结尾进行剖析,揭示小说结尾处道连之死而画像不死的哲学蕴含。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是学术界所探讨的热点,其中所提到的镜像阶段理论、幻象理论、欲望理论等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构建理论。拉康认为人凭借外部的镜像来构造自己,主体结合自己的想象为自己预设了一个“非自我”的模型,这个“非自我”的模型是主体一生所要达到的“理想自我”,在这个虚幻形象的引导下,主体逐步的抛弃自我而成为“他者”。此外主体之所以认同“理想自我”正是因为“理想自我”基于主体的缺失而存在,这种缺失既为主体无限制成为“他者”提供了动力,也宣告了主体建构自我的失败,也就是说主体不但寻不到自我反而走在抛弃自我的路上。对于小说中的道连而言,画像中永远年轻永远美丽的少年是道连的终极目标,在画像神奇的魔力下,道连实现了永葆青春的梦想,并且实现梦想的道连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了过度的欲望,更渴望美丽青春所带来的享受,然而道连又无法直视画像中过度纵欲真正的丑恶的自己,现实与表面的双重刺激让道连对寻求自我陷入了矛盾,最终他选择毁灭真正的自己来换取永恒的青春,而结果却惨死在了画像之下。道连的被动成长过程就如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主体寻求自我的过程,都以自我的否定而告终。结合拉康的分析理论本文将分两部分对道连的成长与死亡进行解读,其中一方面是通过拉康的主体理论对道连的被动性成长进行解读,揭示出人类主体寻求自我的被动性失败;而另一方面则结合王尔德所处的时代和他自身所带有的多重身份,对小说道连死亡画像恢复的诡异结尾进行分析,力争探寻出作品的哲学寓意。
其他文献
论文旨在对个人主义思想观念与1980年代文学的互动关系(论文称其为双向“形塑”)作一些讨论。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三:1.以个人主义观念为视角,探讨1980年代部分文化和文学现象
长安是唐王朝的都城。或是久居、或是暂留,几乎所有唐代诗人都与长安有过交集,留下过吟咏长安的诗篇。冬季里的长安有着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独特风貌。本文以唐长安冬季诗为媒介和
本文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了探讨。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综观中西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存在着片
本文对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生态女性主义哲学观念在文学批评领域的渗透与扩展;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于后现代的语境中,属于后现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