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合群落理论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格局与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现最有效且重要之一的理论方法,但目前关于土壤动物集合群落格局与形成机制的研究非常稀少。2018年8月7—13日,以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采用陷阱法捕获地表甲虫,旨在阐明食物资源添加对小兴安岭凉水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调查共捕获地表甲虫1566只、40种,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个体与物种数量均显著>未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个体与物种数量,说明添加食物资源对于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的影响显著;因地表甲虫不同类群生活习性等不同,添加食物资源对地表甲虫集合群落不同类群之间的个体与物种数量的影响差异性不同。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均显著>未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未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beta多样性极显著>添加食物资源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beta多样性,且beta多样性主要由空间物种转换组成,物种集群镶嵌所占比例较小。添加与未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和各类群的集合群落均表现为随机型格局(random pattern),表明食物资源的添加对该尺度空间的地表甲虫群落及不同类群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添加与未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基于FE法则的C-score值明显的小于期望值(模拟值),而V-ratio值明显的大于期望值,表明添加与未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为非随机性的物种间集群性格局;且地表甲虫群落物种pianka Oik生态位重叠指数也表明其群落物种间的竞争作用不显著。综上所述,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等过程可能是导致添加与未添加食物资源的地表甲虫集合群落格局与形成机制,且地表甲虫集合群落受到物种分配理论和集团效应理论的共同调控,也进一步说明阔叶红松林地表甲虫集合群落的调控机制并不显著地受到食物资源的影响。本研究必定促进土壤动物集合群落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为地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