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叶菊来自于菊科线叶菊属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的干燥全草。味苦,性寒,归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安神镇静,调经止血等功效。本课题组前期的实验表明,线叶菊总黄酮具有抗菌抗炎、镇咳镇静等作用,为了控制线叶菊药材的真伪优劣,提高药材和制剂的质量标准,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研究:1.线叶菊质量标准的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中的相关方法,对线叶菊药材含水量、总灰分、酸不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薄层色谱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对线叶菊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NaN02-Al(NO3)3-NaOH比色法,以芦丁为指标,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了线叶菊药材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采用HPLC法,Venusil XBP C18(L)(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PBS 系统(0.1mol/L 磷酸二氢钠和2%冰醋酸以1:1混合)为流动相,洗脱程序为Omin至60min,乙腈百分含量由12%至18%,流速为0.8m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360nm,对异荭草素、东莨菪内酯、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不同采收时期的线叶菊药材中异荭草素、东莨菪内酯、芦丁等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薄层鉴别法具有较好的专属性强,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平均水分含量为6.010%、平均总灰分含量为8.161%、平均酸不溶性成分含量为3.824%、平均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15.06%,平均总黄酮含量为14.62%;经含量分析后,线叶菊药材中异荭草素最低含量为0.1942mg/g,芦丁最低含量为10.06mg/g,异槲皮苷最低含量为2.219mg/g,木犀草苷最低含量为10.61mg/g,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最低含量为 1.681mg/g。根据实验结果对线叶菊药材进行限量,水分含量不得超过8%,总灰分不得超过1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5%,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0%,以干燥品计算,总黄酮含量不得少于10%,异荭草素含量应不低于0.014%,芦丁含量应不低于0.70%,异槲皮苷含量应不低于0.15%,木犀草苷含量应不低于0.75%,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含量应不低于0.12%。2.线叶菊总黄酮的制备工艺研究通过对制备工艺的研究,对线叶菊总黄酮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首先,通过正交实验对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进行研究,以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含量为指标进行评价;其次,考察不同醇浓度和乙醇体积除叶绿素的能力,以优化除叶绿素工艺;最后,对AB-8、D101、DM130、HPD600四种不同大孔吸附树脂对线叶菊总黄酮纯化的能力的研究,选择适合于线叶菊总黄酮纯化的大孔吸附树脂。经研究发现,最佳制备工艺为20倍于生药质量的5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回收溶剂后,用30倍于生药质量的50%乙醇体积进行醇沉除叶绿素,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线叶菊总黄酮进行纯化。3.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质量标准的研究参照2015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中的相关方法,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含水量、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含水量、装量差异和崩解时限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进行含量分析表明,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规格50mg/粒)含线叶菊总黄酮28.37mg/粒,其中异荭草素、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分别为0.06050mg/粒、2.659mg/粒、0.4126mg/粒、0.4088mg/粒和0.7090mg/粒。在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进行限量后,即每粒胶囊中总黄酮含量应不低于20mg,异荭草素的含量应不低于0.04mg,芦丁的含量应不低于1.8mg,异槲皮苷的含量应不低于0.28mg,木犀草苷的含量应不低于0.28mg,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应不低于0.50mg。本次实验中运用HPLC法建立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指纹图谱,经过方法学考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对10批线叶菊总黄酮胶囊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发发现,指纹图谱中的异荭草素、东莨菪内酯、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6个特征峰的峰形和分离度均较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为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鉴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一定依据。本文对线叶菊药材质量标准、线叶菊总黄酮的制备工艺以及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为控制线叶菊药材以及线叶菊总黄酮胶囊的质量,确保在临床上使用的疗效,保障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