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本研究对象为肩关节周围炎的病人。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分配至治疗组(火针组)与对照组(普通针刺),两组各30例。临床研究结束后,临床资料及时汇总,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用Epi D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最后客观评价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统计计算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36.6%,显效率为40.0%,有效率为16.6%;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23.3%,显效率为26.6%,有效率为26.6%。肩关节周围炎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经分析:两组在改善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内旋、反手摸背困难、患手摸背困难症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肩关节外旋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周围炎不适症状的消失率经分析:两组肩关节内旋、反手摸背困难、患手摸背困难三种症状的消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外旋的消失率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关节疼痛指标积分、关节活动功能积分经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三种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前后积分差值的比较上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经检测未见异常。结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总有效率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火针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针刺组。火针组在改善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外旋上较对照组有优势,而在改善肩关节内旋、反手摸背困难、患手摸耳困难上,治疗效果与普通针刺组相当。从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疼痛指标积分、关节活动功能积分的结果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一定疗效,但火针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