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县域不仅是我国各项政策措施执行和落实的基本单元,也是乡村经济和脱贫攻坚的核心载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甘肃深居内陆,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运输、交易等成本高,投资回报率低,贫困面大、程度深,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相对较低。当前甘肃已经进入脱贫攻坚关键期、乡村振兴衔接期和全面转型升级期,其核心就是要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以甘肃省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利用NICH指数和冷热点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基于DEA对县域经济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影响甘肃省及各分区县域经济效率因素进行地理探测,以进一步挖掘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内在机制,为甘肃逐步摆脱发展凹地局面,对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路径设计和政策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呈集中型发展状态。研究期内首位县(市)经济规模一直低于理想首位县(市)经济规模,位序处于第2~5位的各县(市)经济规模也均处于拟合曲线下方,说明高位序县(市)发展不充分,仍有一定的提升潜力。从空间格局看,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明显的“点—轴”发展模式和重心西北倾斜的不平衡“哑铃状”格局,且具有增长核心区缩小、外围区扩大的趋势,呈现出一定的“马太效应”。2001-2015年,甘肃省县域经济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且都未曾达到过最优水平,反映了甘肃省县域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研究期内,规模效率明显高于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投资带来的规模经济,其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处于较低水平,对甘肃省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最后,对甘肃省及各分区县域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地理探测:研究初期甘肃省整体县域经济效率受政府干预影响较大,后期金融、市场等因素作用强度逐步凸显;从分区看,各主要主导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以及金融发展成为影响河西地区县域经济效率的主要因素,该区域面临着产业调整转型与技术进步的双重挑战;陇中地区探测因素的影响力值较高,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以及市场规模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但“空间剥夺”现象的存在成为县域经济效率提升的阻碍;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分别是影响陇东地区和陇南地区县域经济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