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证据概念的新途径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622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从字面意义上就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证”,即起到证明作用;二是“据”,即足以作为证明根据。对证据的研究也通常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如何能证,即怎样能够起到证明作用;二是研究何以为据,即什么可以作为证据。在传统知识论中,证据是为信念提供辩护的东西。辩护是全部在于人的内心状态,还是至少部分依靠外部考虑?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外在主义与内在主义。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包含的证据概念都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其他的证据概念,如贝叶斯主义的证据概念、误差统计视角下的证据概念,它们彼此存在分歧。阿钦斯坦指出,这种分歧的存在实际上是因为存在着对证据的四种不同理解,不同证据理论中的证据不是一回事。他对已有的证据理论进行分类和分析,找到了它们共同的存在问题的前提,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证据理论。他的证据理论避开了已有证据理论中的问题,保证了证据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又包容了大部分已有证据理论合理的部分。阿钦斯坦的证据理论以良好理由假设为核心,成为证据的充分条件是能够为相信假设提供良好的理由。柯尼认为证据是心理状态,存在能够自我支持的证据。但柯尼将逻辑的重言式、数学的公理和无法验证的主观感受都当作我们的数据,纳入了自我支持的讨论范围,因此没能讨论出比较系统的结论。而霍伊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理论引入哲学讨论,使用统计学工具,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自我证明证据概念:只有其发生构成假说唯一有效证据性支持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个证据才可以被称为是自我证明证据。自我证明证据不能够提供良好的理由,因为它的理由隐藏在证据性边界之后,但在科学上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够对人的注意、人的能动性、证据与假说的关系等做出比较合理的说明。本文首先对传统证据理论进行梳理,分析证据概念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几种矛盾,并从如何能证和何以为据两个方面对证据理论做出总结;然后对两种新的证据理解进行介绍,阐述其各自的合理性,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张力和互补互通之处。
其他文献
采用喷淋方法对无铬涂层镀锌钢板进行清洗和磷化等前处理后,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和低表面电阻测量仪等手段研究了喷淋后无铬涂层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和附着力性能。结果表明
介绍一种自行开发的,以成组技术为基础,使用JLBM-1系统描述零件,采用菜单选择、图形显示、人机对话、参数输入和复合路线法,设计中、小型回转体零件加工工艺的CAPP软件的主要
21世纪以来,随着高层建筑裙房和超长整体地下室的普遍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后浇带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很多超长地下室未设置抗震缝,为防止建筑物出现裂缝,导致结构主题开裂,
对中国革命史的审美创造 ,其难度与艰辛 ,是非人的想像所能够轻易企及的。新千年以来 ,先是项小米的《英雄无语》(作家出版社 )以其探寻革命史背后的隐衷作为发韧之作 ,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