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代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和中国左翼作家叶紫,都表现出对中国“土地”的深切关注,纷纷将满腔情感灌注于“土地”,记载了中国大地上农民与土地的生死沉浮。但他们毕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理想,虽然二者都致力于表现中国最底层农民的生活状态,但由于观察视角、价值取向等差异使得他们的书写不可能完全一致。赛珍珠站在文化立场上,以一种平等、温和的姿态,书写人与土地的关系,描写了几千年以来农业文明和封建文化整合而成的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而叶紫则站在阶级立场上,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眼光描写了底层农民的苦难,揭示了造成苦难的根源并试图为他们指明出路。赛珍珠侧重的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西方读者,而叶紫希望将中国农民身上巨大的变革力量展示给革命者和大众。本文以“土地书写”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旨在为解读赛珍珠小说和以叶紫为代表的中国左翼作家土地书写的同异及价值提供一个新视角。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首先探讨赛珍珠和叶紫怎样与中国土地结缘,为何选择土地作为自己情感抒发的窗口;其次探讨二者中国土地书写的共同点。 第二章,着重分析了赛珍珠和叶紫笔下农民形象的差异及他们关于农民出路问题的不同探索。致力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赛珍珠,始终关注着中国底层农民的美好性情,挖掘着这片土地上的中国精神,她主张农民应该回归土地;而叶紫政治立场坚定,敢于革命,他认为农民最好的出路是离开土地。 第三章,本章重点阐述了赛珍珠和叶紫土地书写差异产生的根源。赛珍珠写作的最终目的是“向西方阐释中国”,其隐含读者是西方人。当时的美国正处精神迷茫与失落期,赛珍珠在人与土地关系探讨中,借具有普遍意义的土地情结,传达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西方人性沦落进行着反思;叶紫的隐含读者是广大劳动者,19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盛行,他的革命斗争题材作品,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呼唤着政治意识,很好地迎合了民众的政治文化心理。 第四章,本章又回归到赛珍珠和叶紫土地书写求同比较。他们都为中国土地书写作出了贡献,赛珍珠的土地书写架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她的关于中西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理念,即使在当下也有着极高的价值与意义;而叶紫的“革命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作家民族再造道路上的继续前行,他将自己对于农民的关切以及农民出路问题的思考都写进了小说里。在革命主流意识占主导地位的1930年代,赛珍珠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审美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现代乡土作家对乡村原生态意蕴描写不足的缺陷,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1930年代乡村的真实情况;叶紫以自己的流浪战斗经历为素材,描写了农民苦难的生存状态,在心灵相通里传达了他们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