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文物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由于埋藏时间长及出土后存贮条件的改变等原因,使古代青铜器面临着严峻的腐蚀防护问题。青铜器在潮湿、含有氯离子及氧化性气氛环境里,容易发生一种危害性极大、被称之为“青铜病”的腐蚀过程,使青铜文物受到严重的损害。使用和添加缓蚀剂已成为防腐蚀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中有机型缓蚀剂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缓蚀剂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有机型缓蚀剂可以通过其杂环原子,如O、N、S、P,或者不饱和键与金属表面吸附,达到抑制腐蚀的效果。基于以上观点,一些唑类化合物被用作青铜缓蚀剂,发挥其防腐蚀的作用。尽管如此,对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缓蚀作用机理却有待改善。本论文发展了三种含氮有机杂环化合物的缓蚀机理,并对其进行缓蚀性能评价。本论文筛选了3种含氮杂环有机缓蚀剂BTA(苯并三唑,Benzotriazole)、AMT(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和MBO(2-巯基苯并恶唑),通过失重试验、表面分析、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测试了其缓蚀性能,分析了它们对青铜的缓蚀机理,从理论上探讨了缓蚀剂分子与金属表面的作用方式,归纳了分子结构与缓蚀效果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酸性介质中的失重实验表明,青铜在盐酸介质中的缓蚀效率依次为MBO>AMT>BTA。在柠檬酸介质中,由于AMT在青铜表面形成保护膜,其缓蚀效率达到100%,高于MBO及BTA。对除锈前后的青铜试片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经BTA处理的青铜试片表面存在较大孔隙的防护膜,而经AMT处理的青铜试片表面形成有较紧密的防护膜。经MBO处理的青铜试片表面膜形貌呈颗粒状分布,其表面不够紧密。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都证实,BTA处理后的反应产物为Cu(I)-BTA,AMT与铜锈的反应产物有Cu(Ⅱ)-AMT和Cu(I)-AMT,MBO处理后的反应产物为Cu(I)-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