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年金原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为其国民提供退休生活保障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政府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即提出要建立国家举办的基本养超级大国保险、企业举办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但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采用了渐进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特别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主体地位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补充养老保险到目前为止,既没有制度规范,也没有明确的运营和管理主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日益深化,与基本养老保险相匹配的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和规范也显得越来越迫切.该文在中国企业年金运作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借此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企业年金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的认识,促使人们统筹考虑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思路,从而推进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该文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企业年金的原理、运营和管理等问题给予全面系统的论述.全文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1.与企业年金相关概念的界定.2.对企业年金的定性分析,包括微观形成机制与宏观经济效应.3.企业年金的理论运作模式,包括针对非系统性风险的传统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和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资产组合保险理论,通过这些动态交易的风险管理,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基金投资在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比例,避免风险性投资中的可能损失,从而保证基金投资的三性要求.此外对国际企业年金的运作进行考察,得出企业年金规范的运作模式.4.分析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的选择,并将以上分析中的结论择而用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年金发展之路.根据作者的观点,在中国发展企业年金首先要解决多支柱体系中各部分的"定位"问题,以便在发展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其次要考虑其可能对宏观经济特别是金融资本市场运行造成的影响;再次在微观运作模式的选择上,既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最后要注意多元化,给个人和企业以充分选择的权利,同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文章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创新,即把属于社会保障领域的具有较多社会性质的企业福利制度放入金属领域来研究,将其赋予更多的金融资本的性质,因此使用了"社保基金产业"的概念(李曜,2000),认为规模庞大的社保基金将会培育一批金融中介机构,而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也会推动社保体制改革.其次是研究工具的创新,用金融学和保险学的分析工具来研究社会保障问题,而不是仅限于使用传统的社会保障的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