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劳动分工、资源动态变化、偏僻的区位等外在力量与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本底相结合,有力塑造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和空间演变。资源型城市具有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脆弱、远离经济中心等不利于发展的特点,使得资源型城市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诸如铜川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却因资源的逐步枯竭,环境恶化,下岗人数剧增等而显得步履艰难,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的梳理,整合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模式、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探索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空间重构的趋向及重构路径。本文在总结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城市空间结构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案例出发,梳理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演变模式,从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影响因素两方面总结影响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在尊重城市空间发展规律、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建立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的原则,以及实现空间优化的路径及调控策略;最后,以铜川市为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城市空间重构的分析与方案设计。主要结论有:(1)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城市空间的调整也会促进城市人口、经济等要素的流动变化,形成新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功能区。资源型城市空间重构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实现转型期城市职能转变、人口就业转变、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结构调整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使得城市内生增长能力的增强与城市空间的优化同步进行。(2)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单中心或多中心型。当城市进入转型期后,空间结构一般呈现出“多中心”格局。具有四大特点:城市布局分散、城市空间呈现“二元化”特征、城市空间的历史传承性、城市空间的功能特殊性。(3)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等要求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转型的动力及普遍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城市内部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经济活动、交通与人口,外部的制度政策、竞争环境均影响到城市转型及空间重构。城市空间重构应在尊重历史基础之上有所创新,城市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相结合,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空间扩展相协调;重构可选择两条基本路径:控制性资源转化下的空间转型诉求、城市主导功能转化的空间重构诉求。(4)铜川市在面临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是以新区的建设促进空间的重构,从而支撑产业的重构的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完全无依托型的山区资源型城市使用。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二区一廊”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区域的用地政策,以促进空间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