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sym409198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球己进入灾害频发的时代,防灾、减灾已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全球关注的焦点和教育的永恒命题。灾害教育是最好的防灾、减灾手段,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已成为国际共识,学校灾害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开始在中小学校大力推进灾害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技术主义防灾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过于倾向防灾、救灾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文化意义上缺乏一种关于灾害教育的整体观念,使灾害教育缺少必要的人文向度,效率不高。作为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灾害文化底蕴深厚,灾害教育保障体系完善,经过几十年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已成为全球典范。尽管中日两国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日本在中小学灾害教育颇具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中、日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差异,不能简单归结为经济发展程度、国民素质、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还需我们客观地分析其背后的灾害文化差异,总结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文化特质,惟其如此,才可使我们在灾害文化具有教育要义、灾害教育具有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在我国中小学灾害教育文化缺失的语境中,建构一种基于文化取向的学校灾害教育实践理念,从而实现灾害教育观照学生生命存在与提升,培养学生担当责任采取审慎、正确行动以及传承和创生灾害文化的价值旨归。论文由导论和六章组成。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在阐释选题缘由、界定论文的核心概念、述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一章,从灾害文化视角出发,论述了灾害文化的构成要素、特征和内涵,揭示了灾害文化的教育要义,总结了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文化特质。论文认为,灾害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存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防灾习惯的文化,培养责任伦理的文化,灾前积极预防、灾中正确应对、灾后反思改进并重的全程文化,家、校、社协同互助的文化。灾害文化具有的“场’、“太极”和“控制”等效应,能够增强学校灾害教育的黏合度,弥补学校灾害教育管理制度和控制手段的不足,并促使学校灾害教育常态化。灾害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蕴含了诸多教育要义,其对生命的关切与呵护,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规范以及落实在知识、技能的个体行为转变,显然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在此意义上,灾害文化与灾害教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文化特质与上述灾害文化的教育要义有诸多相似之处,体现为“自助”、“互助”的文化定式、日常生活防灾的思维方式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倾向。第二章,首先分析了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然后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对灾害教育目标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论文认为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目标的五个价值取向深深地烙上了灾害文化的烙印,这些价值取向的确立为日本中小学开展灾害教育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第三章,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灾害文化对此的渗透和影响。本论文认为,为了实现灾害教育目标,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课程知识的选择不只停留在“日常生活防灾”、“逃生自救”这一层面,还突出了“生命存在和提升”、“互助共生”、“传承地域防灾文化”等价值与态度层面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注重通过实践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模拟、叙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自助、互助和生活防灾的意识和能力。第四章,阐释了日本中小学如何在生活化场景中、学科教学中、实践训练中、家校社协作中实施灾害教育。论文认为,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实施的过程也即是让学生唤醒生命、体验生命和感悟生命的过程。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实施的最大特点在于依托家庭、社团、社区、政府等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dig图上训练和防灾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防灾想象力”(预测本区域可能发生的灾害种类、易发生灾害的地点及灾害发生后的状况);通过防灾运动会、灾害游戏、防灾实践演练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对力”(灾害发生时的自助、互助能力,灾害后参与社区重建能力以及心理抗逆能力);通过学科教学这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以及相关防灾知识,构建他们的“学习力”以促使其有效终身学习;通过防灾运动会、灾害游戏以及与社区合作等途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防灾习惯、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防灾实践、制定并实施防灾对策,防患于未然,从而培养学生自助、互助的“行动力”。力求实现“心”(关注灾害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并主动参加防灾训练等活动)、“知”(了解或掌握常见灾害发生原理及相关防灾知识)、“智”(面对灾害及时、正确的预判和正确应对)、“态”(面对灾害的正确态度,日常生活防灾等自助努力)和“敬”(敬畏自然和生命、学会与灾害共生)的和谐统一。第五章,探讨了日本政府、社会机构以及家庭、学校、社区采取了何种措施保障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有效开展。本文认为,为了提高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效率,弘扬自助、互助及日常防灾的灾害文化,构筑灾害文化形成和传承的教育系统,日本各级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组织、社区、家庭主动参与、通力协作建立和健全了各种保障措施,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灾害教育支援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支持学校灾害教育的氛围。第六章,基于以上对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分析,总结出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我国中小学校灾害教育非文化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认为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所取得成功在于注重学校灾害教育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地域防灾文化的融合,强调在实践体验中对学生实际防灾能力的培养,凸显对超越技能培养的生命关怀,注重学校灾害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得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不仅是防灾知识和技能的教育(of),从历史上本区域防灾事例和日常生活防灾中吸取教训、增长防灾智慧的教育(from),更是学生自主参与学校和社区防灾实践、提升自助能力的教育(by),为了生命保存和提升的互助教育(for)。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经验启示我们应拓展中小学灾害教育的文化视野、设计融入生活的中小学灾害教育的路径、完善中小学灾害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其他文献
环保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政策法律引导,要求重新界定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这三大环保市场主体的责、权、利。环保产业化法律规制的实质和核心问题是如何以环境质量为根本,利用市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缺乳的影响。方法:将产后缺乳产妇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措施,观察
缺乳产妇乳汁甚少或全无,本次探讨产后缺乳的中医护理方法,给予缺乳产妇运用中医护理方法,针对产后缺乳的病因,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护,同时结合现代护理学理念(生活起居
从ERP的发展谈起,分析ERP的功能特点以及我国企业实施ERP的社会外在需求与企业的内部需求,社会外在基础条件和企业内部基础条件,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ERP存在的主要问题和
当今,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影响到了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为农村的基本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农村经济发展持续性,也能维护农村地区的稳定发展。
媒介的论坛热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智的开启?代表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论坛的活跃性又必须“可控”.以维系一个稳定的.常态的社会合作秩序,这种可控并非政府实施?而是来自新闻媒
<正>不少人在日常饮食上很注意营养搭配,却忽视了食物的酸碱性搭配,这样易造在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保持在7.35-7.45,
期刊
该课题是河北科技大学承担的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课题负责人为电气信息学院程福雁副教授 )。该课题在认真分析总结国内外自动重合控制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采用基于线路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肚痛丸中6种成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P-5柱(30 m×0.32 mm,0.25μm);采取程序升温,载气为氮气,流速为2.0 ml·min-1,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5
目的分析南京某高校2010—2014年在校大学生因病住院患者疾病谱,为高校健康教育及制定相关医疗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某高校校医院2010—2014年住院病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