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附子类中药主要以水煎剂入药的用药特点,选择了传统使用的生附子与现在使用的主流品种白附片、黑顺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附子与甘草、大黄、干姜以不同比例配伍(1:0.5、1:1、1:2)后其水煎液中指标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质谱的研究结果,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揭示附子通过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同时也为中药配伍调控药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附子中的指标成分(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甘草中的指标成分(甘草黄酮、甘草皂苷、甘草多糖),大黄中的指标成分(总蒽醌、结合型蒽醌、游离型蒽醌、大黄多糖)、干姜中的指标成分(辣椒素)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电喷雾质谱法(ESI)对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及其水解溶液和生附子配伍甘草、大黄、干姜的水煎液进行研究,通过质荷比(m/z)对其中的分子离子峰进行归属。结果:1.附子配伍甘草:两者配伍后附子中的热性成分—附子总碱的含量略有升高,为2%左右;酯型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有显著的下降,最高降幅分别为63%和83%,而且升高和下降的幅度均与配伍甘草的量成正比。同时甘草中的黄酮和皂苷类成分含量也呈下降趋势,最高降幅分别为19%和55%,其下降的幅度也与配伍附子的量成正比。2.附子配伍大黄:两者配伍后附子的附子总碱、酯型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有显著的下降,最高降幅分别为47%、64%和92%,而且下降的幅度均与配伍大黄的量成正比。同时大黄中的总蒽醌、结合型蒽醌、游离型蒽醌含量也呈下降趋势,最高降幅分别为64%、57%和75%,其下降的幅度也与配伍附子的量成正比。3.附子配伍干姜:两者配伍后附子的附子总碱、酯型生物碱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最高升幅分别为31%和9%,而且升高的幅度与配伍干姜的量成正比;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与附子单煎液比基本无差别。同时干姜中的辣椒素含量也呈升高趋势,最高升幅分别为15%,其升高的幅度也与配伍附子的量成正比。4.附子及其配伍药对的质谱研究:从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水解10分钟的质谱图上,观察到了C8位失去—分子乙酰基后的产物-苯甲酰乌头宁;从水解20分钟的质谱图上,观察到了C14位再失去—分子苯甲酰基后的产物-乌头原碱。从附子水煎液的质谱图上,观察到了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和脂碱这四类生物碱成分.,共计15种。在配伍甘草和大黄的质谱图中,又观察到3种新的脂碱成分。结论: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从物质基础上证明了附子通过配伍能够改变药性,而且配伍的作用影响是相互的,其中配伍甘草是取其平性,缓和附子的大热、大毒;配伍大黄是取其寒性,除了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外,也能缓解大黄峻猛的泻下作用,变寒下为温下;配伍干姜是取其热性,共同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综上所述,通过配伍调控药性是古人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中药独有的理论,对今天临床医生的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