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蜡是良好的盐碱地造林树种,用材树种以及园林绿化树种,构建白蜡指纹图谱对我国白蜡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品种鉴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白蜡种质以及绒毛白蜡无性系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一批多态性丰富的SSR引物,构建了SSR指纹图谱并对白蜡种质及绒毛白蜡无性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建立了适合白蜡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用于白蜡SSR标记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L16(45)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白蜡SSR-PCR的Taq聚合酶用量、Mg2+浓度、DNA模板浓度、dNTP浓度和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在4水平上进行筛选。优化后的白蜡SSR反应体系为:Mg2+(25mmol/L)0.8μL、引物(10μmol/L)0.2μL、Dntp (10mmol/L)0.3μL、Taq酶(5U/μL)0.05μL、DNA模板(10ng/μL)2.00μL、10×PCR缓冲液1.0μL,ddH2O5.45μL,总体积10.0μL。该结果为今后利用SSR-PCR标记技术研究分析白蜡奠定了基础。2.选用的12份白蜡核心种质材料,从15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反应稳定,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强的引物。10对引物共扩增出35个多态位点,且均为多态位点,多态性比例为100%。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5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3648~0.6725,平均为0.5480,引物20的PIC值最高,引物30的PIC值最低。利用引物42、18、26、30构建引物组合,可将12个白蜡树种完全区分开,每一份白蜡树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指纹图谱。UPGMA聚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基本能将不同属白蜡树种分开,并能体现白蜡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结合白蜡SSR指纹图谱,在白蜡种间鉴别、种质资源管理、杂交育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3.以46份绒毛白蜡无性系优树为实验材料,在15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反应稳定,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强的引物。这17对引物共扩增出68个多态位点,且均为多态位点,多态性比例为100%。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0个多态位点。PIC变幅为0.7059~0.1970,平均0.5184,引物42的PIC值最高,引物16的PIC值最低。利用引物12、16、E3、17、24、5、7、F3、4、42、C3、37、30构建引物组合,可将46个绒毛白蜡无性系树种完全区分开,每一份绒毛白蜡无性系树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指纹图谱。通过UPGMA聚类分析,不同性状和株型的绒毛白蜡无性系大致能被区分开来,遗传多样性分析数据表明绒毛白蜡无性系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说明本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