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哈维“时间-空间修复”理论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nj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理解和感受世界的两种重要维度。20世纪前,在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时间维度往往凌驾于空间维度之上。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开始经历剧烈的空间重组,全球化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体验。空间生产正与这个时代深刻地联系在一起,空间研究日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新的理论转向。大卫·哈维在空间研究领域具有丰厚的理论积淀,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把对空间的讨论与对资本的批判联系起来,以独特的空间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为何以及如何在经历多重危机后依然能够存活并发展至今”这一问题。大卫·哈维认为,资本主义拥有一种独特的“时间—空间修复”策略能够让其摆脱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他指出,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必然会出现过度积累危机,过度积累的资本可以通过时间推移与空间扩张、地理重组等方式被消化吸收,进而实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缓解或推迟。这种修复只是一种缓解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过度积累危机,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大卫·哈维揭示了“全球化”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空间修复的一种手段,“全球化”之下隐藏着的是资本主义的“剥夺性积累”,这使得原本就存在不平衡地理发展差异的各国或各地区出现更加严重的不均衡发展局面。面对“时间—空间修复”自身存在且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弊端,大卫·哈维不断探寻一种资本主义替代性方案,构建了辩证乌托邦理论,以期实现“希望的空间”的理想图景。本文共六章内容。第1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研究现状的简要回顾。第2章是对大卫·哈维“时间—空间修复”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的介绍。在全球化和资本积累方式由“福特主义”转为“灵活积累”的背景下,大卫·哈维认识到资本与空间的关系愈加密切,其空间理论的形成深受马克思和列斐伏尔的影响。第3章是对“时间—空间修复”理论的基本内涵与自身局限性的论述。“时间—空间修复”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生存路径,而这一路径并不是完美的。第4章论述了“全球化”在当代的最新转变,以及这一资本主义全球性修复策略的本质和引发的不良后果。第5章介绍了大卫·哈维的辩证“时空乌托邦”理想和他对资本主义替代性方案的探索。第6章是本文对大卫·哈维“时间—空间修复”理论的评析。这一理论继承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依然对我国在全球空间生产中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其他文献
每每遥望璀璨的夜空,凝望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人们便会由此引发无限的遐想,感慨万千。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亦是寄托古人情感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意义。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代表恋人间的情浓思切,代表家人朋友间的担心与牵挂,也可引发失意之人的内心情怀;而其带给人自身的隐秘感与距离感,又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一种常人不可触及的美,一种无人能及的思考。本文即通过引用古代含"月"意向的诗歌,
为研究颜料墨水在纯棉、涤棉(T/C)、纯涤纶平纹机织物上的扩散特性及显色性质,分析纱线混纺比与织物结构对数码印花清晰度及呈色效果的影响,探讨预处理对数码印花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颜料墨水在织物上的扩散形态与织物原料有关,在纯棉织物上近似圆形、涤棉织物上近似椭圆形、纯涤纶织物上近似“十”字形;墨滴在经密大于纬密的机织物上存在扩散各向异性,即经向扩散长度大于纬向;墨滴的扩散面积可以反映印花清晰度,扩散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成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蓬勃发展,中国对东盟国家的OFDI快速增长。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正式生效,RCEP将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叠加,进一步拓展中国对东盟国家贸易投资的新领域,为中国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中国对东盟国家开展OFDI时,应全面研究各类投资风险,开展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同时
<正>8月6日,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省委党校联合举办全省政法领导干部加强政治建设专题研讨班,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在开班式上作讲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曲孝丽作专题辅导报告。省高院院长胡道才、省检察院检察长段文龙出席。周霁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期刊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摆在教师、家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育教学中,尝试将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原因,寻求通过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方式,解决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自独立以来,印尼积极寻求自身地位的提升,日渐形成了由“独立自主地位”“区域领导地位”和“中等强国地位”构成的“国家—地区—世界”三位一体的地位诉求体系。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印尼对自身地位的巩固和寻求更为敏感。为此,印尼不仅承袭“在两个礁石之间划船”的传统外交取向,拒绝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且试图带领东盟国家在印太地区开辟“第三条道路”。在印尼对中美战略竞争的认知与反应中,地位政治扮演着关键角色
东盟国家对华数字合作政策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致分为积极参与、有限参与、消极参与等三种类型。本文发现,对华威胁感知是决定东盟各国对华数字合作政策的主要因素;数字自主和数字福利的关系是另一个影响因素。威胁感知较低的东盟国家倾向于积极参与对华合作;威胁感知一般的东盟国家,当数字自主诉求高于数字福利诉求时,则有限参与对华合作;威胁感知较高的东盟国家,当数字福利诉求高于数字自主诉求时,倾向于有限参与对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