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管壁在先天性或后天性作用下发生退行性改变后产生的瘤样扩张,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囊性扩张,但也可以表现为长阶段的索形扩张。以前的研究报道颅内动脉瘤的尸检发现率大约为0.2-4.5%,而在前瞻性的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率可以达到3-8%。我国李明华教授在上海社区中的普查中发现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7%。普通人群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约为10/10万,SAH的主要原因就是动脉瘤破裂而导致,大约占其中的80%。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SAH死亡率可达30-40%,约一半的患者在2周内会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达60-70%。诸如血液动力学因素、血管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动脉瘤的病理过程,如参与动脉瘤的形成或破裂。由于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学未得到完全阐述,目前还没有针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进行干预的治疗措施。除了保守治疗外,临床上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手段。复杂颅内动脉瘤并没有一致的定义,但往往由于某些动脉瘤相对复杂的特点,如宽颈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复发动脉瘤、多发动脉瘤和特殊部位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则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多种技术难点。随着影像学和材料学的发展,血管内治疗这类复杂动脉瘤成为更多的选择。目的评价三维DSA在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意义及总结多策略行血管内治疗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我科自2012年10月到2015年4月间收治的复杂动脉瘤567个。术前均行正侧位造影和旋转造影,再根据3d旋转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工作站vr重建,生成容积再现图像(vr)。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二维dsa、旋转dsa和3ddsa:1.动脉瘤的显示,2.动脉瘤瘤颈,3.动脉瘤形状,4.二维图像质量,5.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获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参考图像。通过对瘤颈和瘤体的测量,正确拟定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分析最常见的类型,如宽颈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动脉瘤。所选择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包括:常规弹簧圈技术、双微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覆膜支架、载瘤动脉闭塞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总结血管内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第一、导引导管路径的建立;第二、传统辅助支架治疗宽颈动脉瘤;第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第四、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第五、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第六、合并动静脉畸形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第七、fd支架治疗巨大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根据各组结果对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宽颈动脉瘤和大型动脉瘤的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三维dsa对脑动脉瘤和瘤体穿动脉的检出率略高于dsa,但无统计学意义。三维dsa对瘤颈的显示率和对瘤体形状的显示率明显优于dsa。3ddsa显示全部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栓塞成功。100%的颅内复杂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均从3ddsa获取参考图像。567个复杂颅内动脉瘤中,成功栓塞567例,成功率达100%,完全栓塞404枚,几乎完全栓塞97枚,不完全栓塞66枚;14例栓塞手术过程中动脉瘤破裂,15例缺血性并发症,9例死亡。临床随访523例,无再出血发生,3例术后肢体偏瘫患者症状未完全恢复。对于宽颈动脉瘤,新型了lvis支架和fd支架表现了巨大的优势,他们明显提高了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减少动脉瘤复发。对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fd支架具有明显优势,较传统方法具有提高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优势。结论3D DSA能更多的发现颅内动脉瘤,更好的显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比邻等参数,对临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支架扩大了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症。合理选择有效的治疗策略,改进了治疗方法、理念,能使得大部分复杂动脉瘤获得影像学及临床痊愈,减少并发症。新型支架的对宽颈和大型动脉瘤长期效果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