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这种现象很难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故被称之为“新经济”。伴随着经济的良性发展,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发达的资本市场相得益彰、互相促进,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新经济之所以能产生并持续发展,成功的经济转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繁荣、高效的资本市场,政策的有效调控,这几个因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由过热转向冷却,股市暴跌使财富效应由正转负导致消费骤减,投资者和民众对经济的预期由亢奋转为消极,能源价格有所上涨。这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美国经济的增长从2000年开始有所放缓。但由于新经济赖以发展的投资基础以直接融资为主,较之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在抵御金融风险方面更为有力。因此,维持美国经济稳定的金融基础未被动摇,而这次增长放缓则可以被看作是为新一轮长期增长的“蓄势”调整。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经济运行的多种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和均衡的实现、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提出的更高要求、资本市场对经济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为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与挑战。新经济的标志——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由此引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增加产出和抑制成本两方面扩大了社会总供给。而另一方面,劳动者个人收入的增长、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与企业消费共同支持了需求的增长。供需两方面的快速增长,使美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着相对均衡的状态。一直以来,控制通货膨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与最终目标。在高新技术应用的初期,劳动生产率爆发式的增长尚可满足财富效应带来的需求增长,避免通货膨胀。但劳动生产率爆发式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也使股票市场爆发式地增长。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法与财富效应的膨胀相适应时,通货膨胀的危险就显现出来了。新经济条件下,除了劳动力短缺和能源价格这两个通常会引发通货膨胀的因素以外,资本市场与财富效应对供需均衡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使货币政策当局不得不对之予以充分的重视<WP=4>和考虑。面对新经济带来的困难与挑战,美联储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尝试。宏观经济环境的好转,与金融创新的挑战,使美联储不得不放弃货币供应量,转而以实际利率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美联储以连续微调的方式调整利率,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审慎性。审慎的态度对于掌控美国这样敏感、高效、复杂的经济体系来说是必需的。事实也证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在保障经济增长、遏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成功。尽管如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是由美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导致的。在经济走弱需要刺激的时候,货币政策的作用往往显得比较单薄。降息对降低投资成本,刺激股市和美元贬值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以强势美元为核心的汇率政策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联储认识到,美元的强势可以使很多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也可以使保障美国经济领先的诸多条件得以延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和争夺。高涨的资本市场可以吸引国际资本蜂拥而至,而强势美元则可以坚定持有美国金融资产的信心。以国际资本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投资基础,有力地支撑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得以持久地保持领先。考虑到资本市场和财富效应对经济的重要影响,以及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越来越大的影响,美联储将股票市场纳入其政策的调整范围,体现了美联储调整其货币政策的新特点。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美联储采取了一种超前的策略,即在经济显现出某种趋势前,及时调整,防患于未然。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们在新经济发展的十年中,经过了从不了解到了解,从怀疑到支持的转变过程,并且为新经济度身制作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当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与意外打击的时候,美联储是否能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策略,使美国经济重归坦途,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