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面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原料、成因、制法、种类、口味、食俗、民俗内涵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特色。本文拟以关中面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小麦在关中种植的历史和面食发展脉络,探讨关中面食文化的民俗内涵,展示饮食文化对地域群体和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小麦在关中的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从汉以前的零星种植,到汉唐时期的广泛种植,再到五代以后的普遍种植。关中面食随着小麦在作物种植结构中的地位而发展,且经历从“粒食”到“面食”的飞跃,发酵技术等面食加工技术的成熟,以及民族饮食文化交流融合这三次重要的发展节点,为关中面食文化特色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原料上乘、品种繁多、制法多样、吃法丰富的总体特征,关中各地域如西安、西府、东府间面食又因历史文化等因素而独具特色。此外,长期的食面习惯形成了独特的面食食俗,并成为一种的文化符号,在传统节日和人生礼仪中充当着载体和媒介的作用,代替部分语言规范着人们的饮食和礼节行为,以岐山臊子面和合阳面花为代表的面食,连接着上古神话传说的神灵信仰,被赋予了关照生命所表现出的禳灾驱疫,且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在历史传承和传播中,面食背后蕴含的文人骚客、才子佳人或帝王名臣的传说被口口相传,成为一种的文化符号,不自觉地被塑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关中面食简单朴实但不失厚重高超的技艺,在历史长河中内化为一种精神文化,不仅孕育了关中人强壮的体魄,造就了关中人倔强而自得、豪爽又细致、勤劳且朴实的“冷娃”性格,且在历史时期曾影响周边地区甚至国外面食文化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以民俗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关中经济发展。总之,关中面食作为面食文化圈的重要力量之一,推动了饮食文明的进步,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