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处理污水小麦田利用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zhuj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排放的粪尿污水不断增加,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规模化养猪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循环农业理论为指导,建立养猪场-农田作物生产复合系统,使养殖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和运行费用低廉化,实现农业两大产业的耦合发展和生态经济的双赢,是我国未来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型养猪场处理污水在农田特别是在农场经营条件下的利用技术,缺少系统的研究。本研究以上海农场时丰猪场建成的养猪场污水处理工程设施和利用设备为基础,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污水和氮化肥用量的组合处理对小麦产量形成和品质、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探讨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污水利用技术,为规模化养猪-农田种植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处理对小麦叶色、分蘖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拔节期展开叶SPAD值随着污水施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处理污水施用对小麦氮素养分的供应作用明显。抽穗期污水施用量120/hm2穗期施氮90 kg/hm2的处理SPAD值最大,显著高于大田对照(穗期施氮120 kg/hm2)处理,其他穗期施氮90 kg/hm2的不同污水处理的SPAD值与大田对照处理的SPAD值无显著差异,表明用30t/hm2及以上的污水代替30kg/hm2的穗期施氮对抽穗期的SPAD值无影响。拔节期小麦的有效分蘖数随着处理污水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不施污水的小麦有效分蘖数最少,污水施用量120t/hm2的有效分蘖数最多。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污水施用量60、90、120t/hm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污水施用量0、30t/hm2处理。   2、不同处理对养分吸收与转移的影响。拔节期植株含氮率随着污水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污水90t/hm2处理的含氮率最高。抽穗期同量污水处理,穗期氮肥施用量越大,含氮率越高,污水60t/hm2穗期施氮90kg/hm2处理最高。成熟期茎叶和籽粒的含氮率,均是污水60t/hm2穗期施氮90kg/hm2处理最高。累积吸氮量随污水的增加而增加,氮转移率随污水施用量增加有下降趋势。污水60t/hm2穗期施氮90kg/hm2处理最有利于氮素的吸收与转移。   3、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污水30t/hm2穗期施氮60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污水30t/hm2穗期施氮60kg/hm2、污水120t/hm2穗期施氮60kg/hm2与污水90t/hm2穗期施氮60kg/hm2三种处理产量可达到大田水平。在相同穗期施氮量下,污水施用量越大,蛋白质含量越高。
其他文献
涝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涝害可对植物产生水淹胁迫,水淹胁迫则导致植物缺氧。研究表明,活性氧(ROS)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应答缺氧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然而ROS是否参与水淹
目的:  α(2,3)唾液酸多糖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调节诸如细胞迁移,轴突生长和收缩,突触的形成和稳定以及突触的功能等过程。其中3’–SLN存在于众多α(2,3)唾液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