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康社会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提供公务服务的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中的投入压力与日俱增,由于相关基础设施资金回收周期太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市场开放,私营企业在国民建设的公共服务项目中扮演角色,催化PPP模式的国内及国际发展。本文在PPP模式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理论,对PPP模式给出了新的界定,并对其类型和项目主体进行了必要的阐述,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同时对风险的分类和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委托代理、风险管理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本文进行的PPP项目风险管理和分担提供理论基础。PPP项目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价、分担和控制四个过程,文章对每个过程都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重点就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进行了从识别方法、识别过程和识别结果三方面的讲述,从而提出风险分担的原则和策略。文章在探讨我国PPP项目在生命全周期建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及风险分担的基础上,以沂源县全域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实际案例,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在已有的风险识别理论的指导下,对该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分别从宏观风险、中观风险、微观风险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归类整理;依据风险分配的原则和机制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因素制定了分配方案,并为应对风险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从沂源县全域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p p P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分析、项目风险识别、分配和应对措施来看,对于风险因素的识别和应对措施制定比较合理,能够达到利用政府提供的公共平台为公众服务并取得收益的目标,同时能够比较好的解决政府部门在开发地方旅游资源带动一方经济上出现的短暂资金困难,实现双赢,比较好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文章在已有案例的基础上,针对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分析了 PPP风险的类型和性质,总结性的提出了应对风险的对策,讨论了降低信用风险的做法,阐述了如何有效降低政策风险,并重点讲解了如何减少违约损失,预防投融资风险,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