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失落与现代性焦虑--新世纪乡土文学的“乡愁”叙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乡土大地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乡土失落的背景下,“乡愁”逐渐成为新世纪以来乡土文学叙事的内在动力。乡土作家们对传统的断裂和人的本真性的消解进行了着重书写,普遍呈现出浓郁的乡愁情思,而这种乡愁情思的背后实质是一种对乡土大地失落和现代性焦虑的情绪。  “乡愁”最直接的表现是对中国传统文明断裂的书写。通过乡土物理形态到精神文化结构的变异来呈现新世纪背景下传统断裂的疼痛。具体而言,乡土物理形态的坍塌,主要是以聚村而居向拆村并居、靠土立命向离土求生、山水田园向生态污染的变迁来抒发乡愁;乡土精神结构的变异,主要是以呈现礼治乡土的异变和人伦道德的危机来凸显精神危机;文化乡土的消逝,主要是从书写乡村人的缺失、民俗文化的失落、乡村文化的溃败来倾诉乡愁。乡土作家们则渴望能够重新反思乡土文明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的存在意义,保护我们的传统和家园。  “乡愁”更深层的涵义表现在对人的本真性日益消解的焦虑。通过书写乡土失落下乡土百姓身体的沦陷、情感的压抑和灵魂无依的异化生命状态来展现乡土民众生命的失重。身体的沦陷表现在乡土民众肉体的负重和日常生活的沉沦;情感的压抑源于家感体验的缺失和城市的排斥;灵魂的无归属感凸显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和乡村女性生活意义的失落。乡土作家们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出发,普遍关注乡土失落下乡土百姓的真实生命状态,渴求乡土百姓能够回归自我,健全人的本真生命形态。  “乡愁”叙事的审美建构则表现在对乡愁意象的营造、地域文化和方言的突出。通过“自然”、“动物”、“房屋”等意象的营造以及地域性和方言特色的突出来实现对乡土日常生活常态的回归和乡土精神的重新发掘。“自然”意象主要集中在对“土地”、“月亮”和“河流”意象的营造;“动物”意象主要集中于“狼”和“狗”意象的塑造;“房屋”意象主要呈现出“破旧败落”和“高大崭新”两种面貌。乡土作家们通过对地域乡土和方言的涌动来重新建构、回归乡土大地,建立与乡土大地的联系,发掘乡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1985年文学批评的变革与转向,是新时期开始至80年代前期内外在各种因素积蓄的一次集中爆发。独特社会文化背景的生成与深化,为批评的变革与转向提供了可能与必要的理论资源,而一
婚姻和爱情是人类生命中的重要体验,也是文学作品积极反映和探索的对象。北美新移民小说中描绘婚姻和爱情的作品类型众多、姿态各异,尤其是对异国婚恋的描绘异彩纷呈、惹人注目
“V得A一点”构式形式简单,意义丰富,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构式。能进入构式中的“A”的词性有很多,本文仅研究“A”为形容词的情况。前人关于“V得”“A一点”以及与“点”相关的研究较多,对“V得+A一点”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理论为指导,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V得A一点”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语义特点和历时演变等方面对此构式进行细致地分析,并对它的语表特点
学位
新闻叙事是近年新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读图时代,图像技术迅猛发展给纸媒新闻创作带来巨大挑战,新闻文本形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有些甚至颠覆了传统新闻报道的经典构造,两极化的
方位词是人类认知世界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人类认知中极为重要的空间概念。它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相当重要、也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因为它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而语法属性和表
现代汉语中存在大量的“V+P+O”结构,本文将“V往+O”作为个案研究,将共时和历时相结合,从语义、句法、认知多角度来研究“V往+O”结构及其相关问题。   本文共分为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