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折子戏是中国古典戏曲所特有的舞台现象。成熟的“折子戏”应该是从全本大戏析出,选择、充实,提炼、升华,从剧本运作,表演形式、表演手段上进行二次创作,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曲样式,昆曲折子戏正式形成并走向成熟,在戏曲史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时间应该是在明代嘉靖至万历期间。直至明末清初,昆曲折子戏一直处于全面繁荣的状态。对于昆曲折子戏兴盛的原因,前人已经做了一定的研究。本文认为,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昆曲折子戏的兴盛有其必然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首先,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昆曲清唱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使得清唱得到了发展,而昆曲折子戏正是在改革后昆山腔清唱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的必然结果。第二,昆腔之雅,符合当时文人的审美需要,这就使得昆曲成为文人士大夫手中把玩的物品,这使昆曲变的精致起来,所以整本戏肩负不了这样的使命,折子戏便应运而生,文人士大夫对精选出来的折子戏进行再创作再加工,使之越来越精美。再者,昆曲折子戏往往不是对传奇剧作的原样搬演,而是对原作的加工与改造。折子戏之所以要改编原作,是为了借此寻找训练不同脚色的机会。也就是说,昆曲折子戏的兴盛,还与昆曲全面发展和完善其脚色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