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61次 | 上传用户:a15few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详细阐述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具体措施,体现了党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刻把握。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不仅需要广泛传播,而且需要有效传播。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在阐释了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关联,梳理了不同类型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和现状,进而积极探索了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一、认知新媒体的特征、功能以及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殊性是有效应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新媒体具有交互性、超媒体性、超时空、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性以及融合性六大传播特征,在政治传播中发挥传播政治信息、促进政治参与、引导社会舆论和实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具有特殊性,它与政治传播、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联系。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政党政治传播理论为思想资源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二、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一方面,新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不可或缺的新阵地,另一方面,新媒体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应对受众阅读方式转变、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抢占传播制高点决定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三大类型,而当前对媒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不同类型新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需要把研究拓展到手机和数字电视新媒体中。在分析不同类型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它们的传播优势和不足,为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提供现实依据。四、在辨析理论、考量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应用新媒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路径。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的数量日益增多,新媒体成为影响人们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运用传播学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体、受众、媒介、方法和环境五大维度探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抖动和混沌技术的数字图像篡改检测及修复算法.该算法使用小波变换后的低频子图和抖动技术生成图像的认证及修复信息,在有效减少水印数据量的同时,将水印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对"明知"的范围和程度有不同理解,但都认为既包括事实明知又包括推定明知。我国刑法中赃物犯罪主观方面的"明知"应界定为"知道"行为对象的赃物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压疮的护理。方法对16例长期卧床压疮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护理16例压疮患者除1例无效外,其余压疮全部愈合。结论长期卧床压疮形成后恰当的护理
根据Kerckhoff准则,从选择明文攻击和选择密文攻击出发,对一种超混沌图像加密算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密钥流与明文无关,并且一个明文字节只能影响一个密文字节,导致利用
TPM(Total ProductiveManagement)即全员生产维护。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现场管理方式,通过自主管理手段,促使生产设备得到全面维护,从而提高产品的品质,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可
木犀草素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应用广泛。文章根据合成工艺所用起始原料的不同,将合成路线分为全合成和半合成两大类,分别介绍了各合成路线。其中半合成路线具有收率高、步骤
山区少数民族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一类群体。文章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参与率是决定人们收入水平、是否贫困的直接原因。在实证分析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劳动
网络中节点重要性度量对于研究网络的鲁棒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普遍运用度或集聚系数来度量节点的重要程度,然而度指标只考虑节点自身邻居个数而忽略了其邻居之间的
近年来,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校随之发展壮大。但是各类华校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又面临着缺乏合适教材的严峻问题。本文以悉尼两所周末制中文学校所使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是一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教材编写旨在探索四川大学独特的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根据Mcdonought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对该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