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译者的读者意识——以《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为例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j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此理论倾向于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打破了此前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传统。目的论把翻译定义为“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语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在目的论的框架内,翻译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译者必须要遵循的第一准则。而读者,作为决定译者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社会文化背景、期望、所拥有的世界知识等,对译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因此,译者在翻译作品时必须具有读者意识,考虑读者的具体需求。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不必完全忠实于原作进行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的强调对等的翻译观念,符合时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目的论对译者的翻译过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译者对于翻译材料的取舍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调节;另一方面,目的论对翻译批评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翻译批评家在评价译作时要将译者的翻译目的及读者因素考虑在内。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的三姐妹作家之一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人们称为“天才之作”。该小说思想的深度,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张力,以及对人性的反思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触动,深受读者的喜爱。自问世以来,其中译本已多达几十部。本文从中选取方平的全译本和肖遥的编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在目的论的关照下,分析两位译者在情景描写、感情描写、文化描写等方面所具有的读者意识。  方平译本主要面向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其译本翻译的较为详细,一些注释也在其翻译之列,力图为读者提供最完整的信息。肖遥译本不同于方平译本,面向的是大众读者,译者考虑到读者在时间、精力及兴趣等方面的因素,采取了编译的翻译策略。译本虽不够完全忠实于原著,却也达到了其翻译目的,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休闲时的良好读物。因此,在目的论的关照下,两位译者都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两部译作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其他文献
隐喻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隐喻研究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格,认知隐喻研究则将其视作一种思维方式。随着其研究的不断发展,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不断扩大。进入90年代末,英国学
女性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其文学作品中也不例外。乔伊斯笔下的女性人物具有相当大的自我意识体,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父权制
2016年2月引力波被成功探测,全球媒体争相报道这一天文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其中的隐喻表达俯拾即是。  本文从西方三大主流科技媒体网站中选取了五十篇与引力波相关的英语新闻
本文研究对比了中英文商务函电中的礼貌现象,分析了不同文化对礼貌现象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英文化中的“礼貌”,重点分析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观;对中
  本文拟做一个实践性的尝试,从符号学入手,具体讨论文本中互文内容的翻译。为了使研究更为深入,作者以汉诗的各种英译本为个案,总结归纳了其翻译方法,以期对从事古典文学作品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