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有限元的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疗效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膝关节多屈曲角度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仿真研究正常成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应力分布特点并确定前交叉韧带解剖足印区直接纤维止点,研发一套3D打印个性化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隧道定位器,探讨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基于健康成人膝关节MRI数据建立膝关节多屈曲角度(0°、15°、30°、45°、60°、75°、90°、105°和120°)三维数字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不同角度时前交叉韧带及其骨端足印区应力分布特征,寻找直接纤维止点;基于健康成人膝关节CT、MRI DICOM数据建立膝关节三维模型,并以前交叉韧带骨端足印区直接纤维止点为骨隧道定位点设计个性化定位器,3D打印成型后进行模拟手术操作,对比实际获得定位点与设计时定位点的位置;进一步将2019年1月-2020年6月至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并确诊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40例)和3D组(40例),其中,常规组:男21例,女19例;左膝18例,右膝22例;平均年龄(28.8±5.2)岁。3D组:男18例,女22例;左膝17例,右膝23例;平均年龄(27.7±6.2)岁。常规组患者行膝关节镜下常规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3D组患者采用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直接纤维止点)重建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术中定位时间、术后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月和12月患膝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后1-3天内行膝关节CT平扫,基于上述CTDICOM数据重建出所有研究对象患膝术后三维模型,对比分析3D组术前设计与术后实际骨隧道位置,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实际骨隧道位置;通过Opti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两组术后3、6、12月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以及膝关节6个自由度(屈伸角、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及内外位移)的变化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并与健康成人膝关节运动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基于健康成人膝关节MRI数据建立膝关节多屈曲角度(0°、15°、30°、45°、60°、75°、90°、105°和120°)三维数字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不同屈曲角度时前交叉韧带及其骨端足印区应力分布情况,根据数学平均理论、通过网格法获得前交叉韧带足印区直接纤维止点具体的空间位置,股骨:距Blumensaat线(35.8±2.6)%,距股骨外侧髁后壁(26.3±3.1)%;胫骨:距胫骨平台前缘(38.8±0.9)%,距胫骨平台内侧缘(47.7±1.1)%;②通过运用基于CT数据设计的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获得的实际骨隧道定位点与设计时定位点的位置无明显偏差;③经临床应用,3D组术中定位时间、术后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较常规组短(P<0.05),3D组术后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的骨隧道中心点无差异(P>0.05)。与3D组相比,常规组股骨隧道中心点的位置偏前、偏低(P<0.05),胫骨隧道的位置更靠近胫骨平台的后缘和内缘(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术后3月,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3D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无差异;④两组术后3、6、12月时最小步长、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的变化范围均与正常成人无差异。3D组术后3月时最大步长、屈伸角的变化范围与正常成人无差异,但略大于常规组(P<0.05),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最大步长、屈伸角的变化范围均与正常成人无差异;3D组术后3月时步频、内外旋角、前后位移的变化范围与正常成人无差异,但略小于常规组(P<0.05),其余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步频、内外旋角、前后位移的变化范围均与正常成人无差异。[结论]①多屈曲角度下三维有限元分析结合网格法可精确量化前交叉韧带直接纤维止点在股骨、胫骨的具体空间位置;②基于更为真实、结构完整的膝关节多屈曲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的直接纤维止点为精准重建前交叉韧带提供了理论基础;③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结合网格法确定的前交叉韧带直接纤维止点定位骨隧道位置,通过前内侧入路技术定位股骨隧道的方式设计3D打印个性化前交叉韧带骨隧道定位器是可行的,该定位器也具有良好的精准性;④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提高了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术中定位精度,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可更早地下床活动,减少了术后住院天数,早期患膝功能恢复效果较为满意;⑤采用3D打印个性化定位器辅助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直接纤维止点)重建可使患侧膝关节运动时的旋转及前向稳定性在术后早期即获得良好地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TF-A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呈现高表达的基础上,探索Thomsen-Friedenreich抗体(TF-Ab)对PTC的作用靶点,为进一步探索TF-Ab在PTC治疗效应中的机制和研发PTC靶向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Thomsen-Fr
第一部分建立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目 的]在Langendorff灌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riton X-100,尝试建立成功率更高,对鼠心功能影响更少,心律失常发生率更小的冠脉内皮功能障碍的大鼠离体心肌灌注模型。[方法]选取SD大鼠,随机分为2组(N=6只/组):CK组和ED组。离体鼠心跳动达标后灌注K-H缓冲液20min,(CK组:注入生理盐水10min,ED组:注入浓度为0
[目 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是 2 1 世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慢性肾脏病(CKD,chronic kidney disease)因为起病隐匿并发症严重,医疗资源消耗巨大,患者生存质量低,对家庭、社会、国家影响严重,CKD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CKD患病率高,在中国CKD患病率达10.8%,特别在CKD早期缺乏有
[目的]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精使用障碍患者进行干预,通过经典的认知心理学实验oddball和Go/NoGo范式配合事件相关电位,验证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和是否能够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选择被试。收集被试人口学资料、认知水平、饮酒程度。实验组采用连续14天10Hz的重复高频经颅磁刺激,刺激靶点选择为左外侧背外侧
[目的]粘蛋白Mucin1(MUC1)在结肠癌中表达高低与肿瘤的进展阶段和患者预后相关,表达上调表明疾病处于晚期阶段且提示预后较差。MUC1的过表达和异常糖基化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MUC1相关的唾液酸(Mucin-associated sialyl-Tn)抗原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上存在的多种受体结合,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有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我们通过比较MUC1
[目 的]肿瘤转移是一个多因素作用、多阶段演进的过程,肿瘤细胞与周围微环境中的间质细胞交互对话调控该进程。肿瘤微环境中的成纤维细胞称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其处于活化状态,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然而其内在机制仍未明了。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血小板衍生因子-BB(PDGF-BB)可诱导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发生活化并分泌趋化因子CCL25。本研究以长链非编码RNA为切入点,探索PDGF-BB诱导成纤维细胞活化的作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链增加,全面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为学生创造多元化入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我国开始执行高职扩招战略。高职扩招可有效缓解高技能人才不足问题,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充分体现类型教育属性、全面落实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途径。基于此,针对扩招背景下财经商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相关知识,从四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
[目的]虽然再灌注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但是在治疗的同时却会引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缺血预处理可以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MIRI,但临床广泛应用却还有一定局限性。药物预处理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实现心肌保护效应,更便于围术期临床实践。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可以减少围术期心血
[目 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重性、慢性精神疾病,其致残率高,且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其已越发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因而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揭示其内在的遗传学分子机制,推动精神分裂症尽早实现早期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研究显示异常的神经炎症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炎症因子可能在其发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非编
第一部分 梭菌属代谢物对甲酚硫酸盐/对甲酚葡糖醛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目 的]研究梭菌属代谢物对甲酚硫酸盐(PCS)/对甲酚葡糖醛酸(PCG)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 法]选取明确诊断的PBC患者34例和经过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代谢组学分别检测两组血清中PCS/PCG、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