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脑卒中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中风,其死亡率高、发病率高和致残率高。患脑卒中后的老人常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身体机能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当前阶段,社会对脑卒中后遗症老人的研究与关注侧重在生理功能的康复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对老人的负性情绪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然则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障碍是卒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阻碍病后康复,甚至使躯体障碍加重,极大降低老人的生活质量。故而,帮助脑卒中后遗症老人帮助中风的老人养成理性的态度对待创伤事件,更好地应对负性情绪,建立对自身和生活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基于对脑卒中后遗症老人前期资料收集和相关文献研究,特提出如下研究问题: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有那些表现?这些负性情绪问题的成因有哪些?个案工作如何介入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个案工作对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是否有效?本研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为指导,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和量表法研究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的表现及形成原因,通过开展个案工作服务探索解决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对象是商丘市W村三位老人,第一步是采取访谈和量表的方式对本村部分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了解,在掌握此群体的基本情绪状态后,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三位老人为服务对象,深入了解其负性情绪的表现和根由;下一步是,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干预,改善负性情绪;最后,评估干预效果,总结经验并发现社会工作在脑卒中后遗症老人负性情绪中应用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在个案开展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的介入来缓解案主的负性情绪。在前期阶段,运用接纳、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巧改善案主情绪问题,运用举例、对质、想象和与非理性信念辩论等方法,协助案主形成对待自身病后状态的正确态度;在中期阶段,运用生命故事回顾、增加社会活动和链接支持资源等方法帮助案主缓解与家人和朋辈群体的紧张关系,帮助其重构社会支持网络;在后期阶段,发展案主特长,培养兴趣,提升案主的自我效能感;在巩固阶段,与案主一起回顾与总结干预过程,进一步加强对自身的肯定,强化积极情绪体验和理性思维方式,结束专业关系。通过效果评估得出相关结论:在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的个案工作对于改善脑卒中后遗症老人的负性情绪问题有显著作用,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提高了个案介入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案主的负性情绪在生活中明显减少,积极情绪体验得到有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