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现阶段,中国风电建设进入一个新的规模化发展时期。随着众多风电场项目陆续开工,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增加了项目后期的运行风险。开展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防治势在必行。但目前有关风电场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规律的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这影响和制约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高效、合理、科学地开展。基于现有问题,本论文选取鄂中低山区典型的风电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工作,揭示了风电建设过程中土壤可蚀性的时空变化特点,以期为今后风电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评价和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项目区土壤紧实程度变异较大,容重为1.29~1.66g/cm3,土壤孔隙以毛管孔隙为主,非毛管孔隙度低于7.5%;对于风机区,扰动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小于非扰动土壤;受土壤质地影响,升压站区内,扰动土壤饱和导水率大于非扰动土壤;在施工道路区,施工三期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小。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受项目分区和施工特点综合影响。扰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于未扰动土壤;风机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升压站区和道路区;对于施工道路区,挖方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填方区土壤。 (2)项目区土壤以砂壤为主,颗粒组成的单重分形维数D变化范围为2.55~2.69,它可以较好地评价和预测土壤颗粒组成和毛管孔隙(p<0.01);对于风机区,扰动土壤粗颗粒含量高于未扰动土壤,这可能是水力侵蚀造成的;而在道路区域,土壤颗粒集中分布在2mm~0.25mm以及<0.1mm范围;道路区土壤细颗粒含量总体低于风机区和升压站区。项目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变化范围为45%~97%,其中风机区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较高(>76%)。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呈现显著的对数关系(p<0.05)。 (3)土壤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受建设活动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升压站区土壤黏聚力影响最大,其次为道路区;建设活动对道路区土壤内摩擦角影响最大,其次为风机区。风机区和升压站区未扰动土壤黏聚力显著高于扰动土壤(p<0.05)。道路区不同施工阶段土壤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建设活动结束,土壤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逐渐恢复至未扰动土壤水平。项目区土壤内摩擦角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饱和导水率呈极显著对数关系(p<0.01). (4)项目区土壤可蚀性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异。扰动土壤的K值明显大于未扰动土壤。其中道路区扰动土壤K值最大,其次为升压站区,而风机区土壤K值受建设活动影响相对较小。施工结束后,扰动土壤可蚀性逐渐减小,并最终恢复到未扰动土壤的K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