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5年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于多份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进一步探索和发展STEAM教育新模式。然而,目前国内中小学普遍缺乏专门开设的STEAM课程,STEAM课程教学所需的专业师资力量也比较匮乏,建设STEAM课程实施的环境缺乏资金支持。在城郊结合区域和乡镇区域存在很大一部分薄弱学校,因缺乏必要的STEAM教育装备、符合要求的STEAM教师及完善的STEAM课程体系,薄弱学校要缩小与城市学校的STEAM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任重而道远。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从剖析薄弱学校的特征入手,梳理发现薄弱学校不仅在“硬件”发展层面,同时在师资水平、生源质量、家长文化水平、创新性课程建设等“软件”层面也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结合STEAM教育发展的本土化问题,本研究针对教育薄弱学校,试图通过将STEAM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联,将小学主科(语文和数学)与科学学科进行整合,构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薄弱学校特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薄弱学校开展课程实践研究。本研究重点讨论了以下问题:(1)如何面向薄弱学校开展具有特色的STEAM课程设计?(2)如何构建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及课程设计案例如何实施?(3)如何检验构建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薄弱学校的概念内涵和STEAM教育的本土化现状;然后通过将STEAM教育和学科核心素养对接,基于城郊结合地区薄弱学校的STEAM教育发展环境,从学科要素分析、设计原则分析、设计流程分析等角度探讨并构建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文中又称为“CMS+PPP”模型:Chinese-Mathematics-Science+Program-Project-Practice<语文-数学-科学+主题-专题-课程活动>);接着使用课程设计模型开发课程并在一个薄弱学区的学校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课程设计案例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最后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对课程设计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践研究分析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STEAM教学实践,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与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有效的带动了薄弱学校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由此证明本研究提出的面向薄弱学校的STEAM课程设计模型(CMS+PPP)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有效性,对应设计的STEAM课程在薄弱学校的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