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伯朗士“偶因论”思想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v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世纪到近代哲学历程中,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哲学巨匠,在西方哲学繁盛期间,自然与人的地位被重新定义,由此,认识论便成为了这个时期的研究主题。从哲学史的角度讲,在近代欧洲两派哲学相互对立和争论,又相互吸收和渗透的过程中,马勒伯朗士的哲学思想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马勒伯朗士作为一名神学家,“在上帝之中看一切”这一观念,一直被为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辩护的声音所伴随,其实马勒伯朗士关于上帝与普遍真理以及精神与肉体这一论调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影响下,更是二元论历史上不可缺失的一环。马勒伯朗士作为二元论中的代表人物,其神学思想与笛卡尔二元论在时代背景与人物背景下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偶因论”二元关系说,在促进哲学发展的角度,“偶因论”的出现无疑为后世哲学提供了一定形式的思维载体。后世的哲学家中,对“偶因论”的论调褒贬不一,对“偶因论”中所包含的智慧也有同根不同源的认知发展。马勒伯朗士哲学思想所带来的问题即便在当代科学繁荣的时代,亦有其时代启示和思想内涵,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和继往开来的探索态度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求答案。本文首先从哲学的二元主义观点入手,回溯到笛卡尔身心问题等相关问题源头,沿着普遍怀疑这一大门,进入到笛卡尔形而上学体系的哲学原貌,试析笛卡尔主义二元论思想与“偶因论”的关系,并阐释笛卡尔二元论思想和“偶因论”思想的异同。以此为基础,将马勒伯朗士对笛卡尔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探究。主体结构上,划分为马勒伯朗士的“偶因论”哲学和“偶因论”在不同哲学思想下的认知和发展。脉络结构上,一是将马勒伯朗士的“偶因论”哲学思想划分为“偶因论”对身心的认知、对意识和物质认知;二是在多重视角下对“偶因论”进行解读,一是“偶因论”与不可知论,二是“偶因论”与辩证法思辨。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串行FastLSA算法的两个序列比对的并行算法.主要是对海量级的序列比对,目的是减少串行FastLSA算法的时间和空问的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完全可以并行化,而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变迁,现在的学生课堂大多数设别的国家的语种作为第二语言。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大部分国家几乎都将英语作为各国的第二语言。我国也不例外的将英语作为本国的第二语言而且英语都是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起,所以如何高效学习英语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好基础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育改革 教育游戏 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文言文句读题在中学语文试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答题状况可以反映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本研究运用三道文言文的句读试题,对5629名三至八年级中小学生进行
对基于JSP的分页与页面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将页面数据保存在作为session变量的Vector中,解决了保存用户前面访问过的页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