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踞式起跑的运动解析和后起跑器角度的实验分析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chao19890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跑的目标是使身体尽快、有效地摆脱静止状态。根据《田径竞赛规则》规定,正规的短跑起跑必须使用起跑器。蹲踞式起跑姿势中,起跑器的使用可以使运动员发力更充分,同时由于起跑器的角度可以任意调节,这样就给运动员针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设定起跑器角度提供了便利。但是在何种角度下能使短跑运动员获得最快的起跑速度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种问题普遍存在于不同层次的运动员身上。短跑是以毫秒论胜负的项目,通常情况下运动员都是依靠自己的感觉来调节起跑器角度,往往以自己最舒服的角度起跑。但是这样的起跑器角度是不是可以获得最快的起跑速度有待实验的验证。起跑器一般包括前、后两部分(称为前、后起跑器)。由于起跑过程中后起跑器对于运动员发力起主要作用,因而对后起跑器的研究至关重要。但是关于后起跑器角度选取的理论和相关文献资料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蹲踞式起跑过程的运动解析和后起跑器角度对起跑速度影响的实验分析。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理工大学05、06届校运动队队员,山西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研究内容为蹲踞式起跑过程的运动解析和后起跑器角度对起跑速度影响的实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感觉来调节后起跑角度的方式不一定能获得最大的起跑速度。对运动员影像的分析过程中发现,运动员感觉良好的后起跑器角度和距离往往不能使其达到最大速度。后起跑器角度为30°和45°时运动员通常出现最大速度。在10名作为研究对象的运动员中有4运动员在后起跑器角度为30°时达到最大起跑速度,而另外6运动员在后起跑器角度为45°时达到最大起跑速度。(2)通过数据分析与运动解析相对比,发现运动员后起跑器角度与个体的后蹬腿踝关节角度波动均值之间存在关系。当运动员后蹬腿踝关节角度波动均值小于85°时,以30°后起跑器角度起跑时才可能获得较快的起跑速度;而当后蹬腿踝关节角度波动均值大于85°时,以45°后起跑器角度起跑时才能获得较快起跑速度;(3)通过对压力平台测量数据的处理,发现了达到最大起跑速度时运动员水平力与竖直力的冲量比值与身高的关系。当身高在1.85米时,达到最大起跑速度时水平力和竖直力的冲量比值为0.7;当身高降低时,达到最大起跑速度时的冲量比值却随之升高。在身高为1.70米时,达到最大起跑速度时力的冲量比值为1.7。本文关于后起跑器角度的研究,对蹲踞式起跑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起跑速度从而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待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最关注的当属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已经成
保定师范学校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历史名校,她与湖南第一师范和南京晓庄师范一并被誉为“师范学校的光荣代表”。该校创建于1904年,始称“保定初级师范学堂”,创始人
塞缪尔·查普曼·阿姆斯特朗(Samuel Chapman Armstrong)(1839-1893)是汉普顿师范和农业学院(Hampton Normal and Agricultural Institute)的创始人及第一任校长,其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