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类失信行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经济转型期期间,由于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市场主体信用缺失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与交易风险,而且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的损害及其对策研究,对于增强主体信用意识、推动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积极的意义。
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的损害及其对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研究:
1.结合建筑市场自身的特点并借鉴信用链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建筑市场信用的一般理论框架,研究建筑市场主体信用关系的一般规律。
2.借鉴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中成熟的假设和理论,结合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内容,进行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具体探讨我国经济转型期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原因。
3.借鉴热力学中“熵值”的理论和气象学中“蝴蝶效应”的原理,构建建筑市场信用链“熵值”模型并分析建筑市场信用链的振荡机理及振荡趋势,对建筑市场主体独特的信用关系进行研究。充分利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责任认定及诚信平台建设》课题的559份有效问卷,总结分析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信用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在具体分析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自身及其价值损害的机理、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建立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损害的评估流程;基于系统学理论,构建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损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并具体说明各项指标的数据来源。
5.在提出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损害预测及修复涵义的前提下,建立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损害的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通过构建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损害修复效益的评价模型,以及增加经济投入、加强信用制度、信用法制和信用文化建设等途径,最终达到减少或降低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损害的目的,发挥建筑市场最大效益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