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杨利民戏剧创作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unlu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人们关注,与之并行共生的则是利益所求导致的无限索取、人与人之间相互孤立,目标与理想的缺失,生存状态单一化等,这不仅是物质方面的缺失,也是人精神方面的缺失。究其原因,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信仰的缺失、人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会导致人类精神方面出现危机。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后果,仅仅通过环保技术层面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变来提高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并树立良好的生态观。伴随着人类进程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改造自然的认识能力也不断提升,我们现在理解的自然已经与原来的理解大相径庭,不光是我们平日所见的高山、流水、土地、阳光,而是留下人类足迹,人的统治意念完全融入进自然当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人类身体与心灵、自我与他者、世俗生存与精神信仰的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核心精神,生态文明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一种高迈的存在论美学境界,而艺术与审美活动则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身心和谐、感性与理性和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杨利民的戏剧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与黑土地的热爱,“人出于自然而又回归自然”,自然养育了我们,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让人敬畏的,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出于对黑土地的热爱,杨利民在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表现自然的主题,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杨利民紧跟时代的脚步,追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作品里展示了当代社会进程中自然生态失衡的重大问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严重失衡的问题,表达出想要回归自然、救赎人类的崇高理想。目前对于从生态主题方面来研究杨利民戏剧创作的很少,由于这方面研究的缺乏,所以更加显现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本文试图透过生态文学的视野,运用生态批评的基本理论分析杨利民文学创作,就文学艺术生态与自然生态、文学创作的能量和动力、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的主题、文学艺术的地域色彩等方面,对杨利民的戏剧创作进行研究,对其作品中文学艺术精神和生态价值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明末遗民诗人钱澄之,诗文尤负盛名,本文把他的诗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田间诗学》的解析,追溯钱澄之诗学思想的来源,再结合其诗歌创作,看其诗学理论的运用。因此,本文从三个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重视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发展,还必须重视加
文章主要简绍了重型柴油汽车排气污染物的形成及其危害、排放后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原理、并介绍了国内外各代表企业后处理采用的技术路线。
热应激一直是限制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热应激给畜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外界环境温度超过机体自身调节能力时,会引发机体产
張载是北宋著名的理學家,是關學的创始者,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在哲學史和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故學人對張载的關注多集中在其理學思想上,而對其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有所
华岳(?—1221),宋宁宗时期武学生。在宋代文治的政治环境下,他兼具文士与武士的双重特征,体现出有宋一代武人的独特性。本论文以其诗歌研究为基础,共分三章,对其诗加以讨论。
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培养学生外语技能的中学英语课程,如何发挥课堂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本文对创造
“五四”一声惊雷,将中国文学从古典惊向了现代。在这由“旧”入“新”的艰难路程里,女作家的“浮出历史地表”无疑是给新文学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在屈指可数的女作家中,庐隐是一
针对风电接入对低频振荡的影响,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综述。将目前研究方法归纳为两类:基于确定性方法的研究和考虑风功率不确定性的失稳概率研究,并对两种方法
电影文学剧本《爱莲的心事》讲述了研究生毕业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韦爱莲在为朋友柳若莲复仇的过程中,感受到爱与温暖,最终放弃报仇,发现真相,获得成长的故事。《爱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