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乡村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乡村治理的实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而且对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及民主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乡村治理从此踏上新的起点。
但是,中国乡村治理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乡村治理的深入,乡村政策的执行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社会阻力,我们将其称为社会拒斥。社会拒斥中的文化拒斥,是阻碍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它通过拒斥乡村政策执行影响到整个乡村治理的进程。因此,分析文化拒斥现象,寻找消除文化拒斥的对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着重以乡村政策执行为视角对文化拒斥现象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调研资料,笔者试图对消除乡村文化拒斥现象做出有益的探讨。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乡村文化拒斥现象进行剖析:第一,乡村政策执行概述。第二,文化拒斥是影响乡村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文化拒斥乡村政策执行的主要形式有:“消极参与”、“积极阻滞”、“异化敷衍”和“附加条件”。第三,“权威观念错位”、“法律意识淡薄”、“宗族意识浓厚”、“宗教信仰的消极影响”和“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这五个方面是左右乡村文化拒斥的主要力量。第四,消除乡村文化拒斥,首先要保证乡村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其次提高乡村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力;再次要让乡村居民广泛参与政策过程;最后要“打造乡村文化新格局”,即培育乡村“创新与发展”、“民主与法治”和“公正与共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