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1949年——),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他被大江健三郎认为是当代日本文学基本走向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被称为第一位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还被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1987年《挪威的森林》问世,不久后因该作的畅销引发了“村上春树现象”。村上春树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塑造了充满叛逆个性和反叛精神的人物形象,其作品处处彰显着对自由的渴望,这种反叛和自我最早出现在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中,其另一部作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又一次对反叛和自我进行了探索,日本评论家川本三郎在评述这两部作品时称之为“幼儿文学”,但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未得到充分的论证。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影响研究的方法和叙事视角理论,对村上春树的“幼儿文学”做出分析。在这两部“幼儿文学”作品中,人物充满了叛逆个性和反抗精神,他们无法融于现实的世界,追求只属于自己的生活,追求能够获得灵魂的自由和完全的自我的世界。尽管他们未能彻底摆脱现实的世界,但他们主观上不想与现实世界同流合污,并为此做出了不计后果的反抗和努力。作为“幼儿”的他们只关注自己,努力保全自己不被同化,追求幼儿的纯净性,不去关注历史和战争这些社会化、成人化的问题。这两部作品呈现出“空”与“幻”的审美特征,在“空”与“幻”的背后,村上春树的“幼儿文学”蕴藏着的则是作者追寻真正的自我、捍卫灵魂的自由的精神实质。村上春树的“男孩”性格和“斗士”个性体现出其对自由的渴望,也促成其创作“幼儿文学”。在“幼儿文学”之后,作者在创作中更加重视社会责任感,从逃离社会向介入社会转变,“幼儿文学”也逐渐向着还原历史,揭露现实的作品方向发展,出现像《奇鸟行状录》这样的力作。“幼儿文学”叩开了村上春树的创作之门,叛逆的人物形象和追求自由的努力在其日后的文学创作中依然可见,同时,“幼儿文学”也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自由之旅,使读者在心灵上获得了自由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