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传统藏医药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评价二十味沉香丸“调隆”作用对卒中后PTSD状态大鼠的治疗效果。以大鼠脑内Glu/GABA-Gln代谢环路为研究核心,探究卒中后PTSD的可能发病机制以及二十味沉香丸对其可能的调节机制,以期为卒中后PTSD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可选靶点,为藏医药的研发或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经验。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以栓塞时间为准将各组大鼠分为7天组、14天组。以通用的SPS模型为对照,通过行为学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社交趋避实验)以及观察大鼠脑部海马区、前额叶皮质区的脑组织形态变化情况,评价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的卒中后PTSD状态模型的适宜性,并以此模型作为评价二十味沉香丸药效和探究其机制的实验模型。在评价药效实验中,造模后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卒中后PTSD模型)、二十味沉香组、阿普唑仑组,应用行为学方法评价二十味沉香丸的药效。在探究机制实验中,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卒中后PTSD模型)、二十味沉香组,通过免疫组化、Realtime-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内Glu/GABA-Gln代谢环路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转运体1(GLT-1)、谷氨酸脱羧酶(GAD65、GAD67)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卒中后PTSD的可能生物学机制和二十味沉香丸“调隆”作用对其调节的可能作用靶点。结果:(1)研究一:7天社交趋避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和SPS组的潜伏期比假手术组延长(P<0.05),社交区进入时间、直立次数比假手术组减少(P<0.01)。14天社交趋避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和SPS组的潜伏期比假手术组延长(P<0.01),社交区进入时间、次数和直立次数比假手术组减少(P<0.01)。7天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各组表现无明显差异(P>0.05)。14天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和SPS组的开放臂进入时间比和次数比均比假手术组减少(P<0.05)。HE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可见大量细胞核形态变化、细胞间隙增大;假手术组仅见少量形态异常的细胞;SPS组可见较多与模型组相似变化的细胞;模型组和SPS组的变化在造模14天后更加明显。(2)研究二:行为学结果显示,社交趋避实验中模型组的潜伏期比假手术组延长(P<0.01),社交区进入时间、次数和直立次数比假手术组减少(P<0.01);二十味沉香组和阿普唑仑组的潜伏期比模型组缩短(P<0.05),社交区进入时间、次数比模型组增加(P<0.05),二十味沉香组的直立次数比模型组增多(P<0.05)。高架十字迷宫中模型组的开放臂进入次数比、时间比和进臂总次数均比假手术组少(P<0.01);二十味沉香组和阿普唑仑组的开放臂进入次数比、时间比均比模型组增加(P<0.05)。(3)研究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海马内的GAD65、GAD67、GS的蛋白表达均比假手术组减少(P<0.01);二十味沉香组海马内的GAD65、GAD67、GS、GLT-1均比模型组增加(P<0.05)。PT-PCR结果显示,海马区模型组的GAD65、GAD67、GS、GLT-1的基因表达比假手术组减少(P<0.05),二十味沉香组GAD65比模型组增多(P<0.05);前额叶皮质区模型组的GAD65、GS、GLT-1的基因表达比假手术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海马区模型组GS的蛋白表达比假手术组减少(P<0.05),二十味沉香组GAD65、GS比模型组增多(P<0.05);前额叶皮质区模型组GAD65的蛋白表达比假手术组减少(P<0.05),二十味沉香组GAD67、GS比模型组增多(P<0.05)。结论:MCAO方法可复制卒中后PTSD状态大鼠,造模后14天的大鼠PTSD状态尤为显著;卒中后PTSD大鼠脑内存在着Glu和GABA的失衡状态;二十味沉香丸可以通过调节海马和前额叶皮质内Glu/GABA-Gln代谢环路中GAD65、GAD67、GLT-1、GS的表达来改善卒中后PTSD大鼠脑内Glu与GABA的平衡紊乱以达到调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