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包括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翻译过程是译者、目标语读者、源文本、作者、赞助人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对话的发生是合格翻译产品成型的前提。至于翻译产品,它肩负着实现翻译目的的使命,即肩负着促成目标语读者与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使命。翻译目的对话的实现直接依赖于目标语读者与翻译产品之间的对话。因而,翻译产品实际上肩负着双重对话使命。目标语读者与翻译产品的对话称为显性对话,而目标语读者与源文本的对话称为隐性对话。显性对话的发生对隐性对话的实现程度与翻译产品的质量直接相关。由此可见,对话贯穿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将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紧密相连。翻译是对话的集合体。旨在深入地、具体地、直观地剖析翻译中的对话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分析借鉴了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强调翻译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和译者的重要对话地位。根据复杂性和适用性提出了两种对话类型,即A-B对话和复合对话。A-B对话是翻译的基本对话,强调两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是对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双声对话和翻译产品所承载的两重对话的概括。至于复合对话,它是在基本对话的基础上建立,显示了翻译过程中基础对话的有机结合,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目标语读者、源文本、作者和赞助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复合对话是对翻译过程对话的综合,所以它较A-B对话更适合研究译者主体性。复合对话中的对话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是A-B对话阶段。第二步是协调阶段。鉴于复合对话,翻译过程中译者直接参与的四组对话可分下列两步完成。译者主体性是受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组合,融贯于两步之中。第一步,译者与源文本、目标语读者、作者以及赞助人进行A-B对话。第二步,译者协调收集的声音,以期达到其心目中的和谐状态,促进翻译工作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