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中国商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既有相似性,而又因为各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迥异体现出的极端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工商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潞安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古称上党,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本文试图借鉴学界近年来对江南、山东等区域经济史研究成果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对清代我省潞安府地区的经济进行实证研究,以求清代的山西经济史做一管窥。本文尝试系统研究潞安府地区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探讨地方人口、资源、环境和工商业经济的关系,政府政策变迁对工商业经济的影响。总体而言潞安府农业发展滞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令潞安府人地矛盾日益严重,侧面反映了清前中期潞安府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使本地区对人口的负载能力大大的提高了。潞安府手工业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和资源禀赋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纺织业和冶铁业是潞安府手工业的两大支柱,明代乃是潞绸业鼎盛时期,在经历过明季的天灾和战乱之后,理当同其他产业一样在康乾盛世再次勃兴,然而经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采取各种措施,不懈推动下仍然难免衰落的命运,笔者以为应当是这一时期作为丝绸业的上游产业蚕桑业受到气候变冷的影响,无以为继,政府的推动虽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是却是不可持续的。与此同时,潞安府的冶铁业延续了明代的繁荣,虽然其生产技术一直没有明显进步,但依赖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和相对便捷的交通条件,规模直至一战期间仍然保持相当水平。对于潞安府商业发展的研究,笔者试图根据方志中各个时期的商业税收情况进行定量的考察,总体而言商税征收状况与明末清初萧条——康乾盛世——晚清停滞倒退这一全国性的趋势是相吻合的。最能体现这一时期潞安府工商业经济繁荣的是其市场网络的发展,尤其是非政治中心的市镇的勃兴,其密度在省内名列前茅,以转运贸易为特色的长子县鲍店镇和以冶铁业为支柱的长治县荫城镇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潞安府各县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了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壶关、黎城两县处于太行山间的盆地中,远离当时的官马大道,无论在人口、商税和集市各个指标上都远远落后于交通主干线上的长治、长子、屯留、潞城、襄垣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