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广东省名中医陈纪藩教授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类风湿关节炎筋伤骨损的观点,并明确其与体质有密切相关性,现以中医体质学作为理论指导,通过应用王琦教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筋伤骨损的发生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探讨中医体质与类风湿关节炎筋伤骨损的相关性,从而可从中医体质入手前瞻性的评估潜在发病患者,及早干预,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方法在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根据2010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121例发病5年以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筋伤骨损组和非筋伤骨损组,从性别、年龄、体质类型等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RA患者一般情况搜集到的病例中男性43例(35.5%),女性78例(64.5%),平均年龄54.38±10.01岁。平均病程3.27±1.04年。其中筋伤骨损患者89例(74%),非筋伤骨损患者(26%)。2.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本研究中的22例(18.2%)患者为单一体质类型,其余相兼体质(两种及以上体质)类型99例占81.8%。所有患者中平和质4例(3.3%)和偏颇质117例(96.7%)。所有RA患者中9种体质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为:阳虚质52次,阴虚质51次,血瘀43次,湿热质30次。阴虚质、瘀血质在非筋伤骨损的患者中出现频率较高(34.375%),其次为湿热质(21.875%);而筋伤骨损患者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阳虚质(49.44%)、然后是阴虚质(44.94%)、瘀血质(35.96%)。3.各种体质在两组RA患者的分布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提示,仅平和质、阳虚质在两组患者中数据分别经卡方检验,有相关性(P<0.05),其余体质在两组患者的数据分布经卡方检验无相关性。结论1.121例RA患者体质中,以阴虚、阳虚、血瘀质为主,多以兼夹体质出现,单纯体质较少。2.未发生筋伤骨损的患者中以阴虚血瘀为主要表现体质,筋伤骨损的患者中,阴阳并虚兼夹瘀血体质更为多见。发生筋伤骨损后,患者体质类型趋于复杂,2种体质占49.4%,3种体质类型占34.8%。3.RA患者体质逐渐出现阳虚后,更容易发生筋伤骨损。4.阳气在维持RA患者自身平衡及延缓该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