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首例蠊缨滴虫病被报道后,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涌现,甚至一篇文献就报道了24例蠊缨滴虫病。目前蠊缨滴虫病诊断方法主要为显微镜下形态学诊断,然而,人体脱落的纤毛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与蠊缨滴虫有相似性,随之而来的是对蠊缨滴虫病诊断方法可靠性及该病是否存在的争议。该病的误诊将会误导临床治疗,造成病人病情延误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更好的诊断方法及更真实的结论来结束目前的争议,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方向。本文拟从病例分析与分子诊断两方面入手,在不干预临床治疗的情况下,追踪病人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同时,从蟑螂后肠道获取与前人文章中外观高度相似的蠊缨滴虫,并以其管家基因GAPDH为靶序列,使用前人用于Cristamonadida目(下级中包括蠊缨滴虫)的兼并引物,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检测临床标本,为现在的诊断和治疗争议提供新的解决方法。方法(1)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泡灌洗液,若发现“蠊缨滴虫”便记录其病人ID并追踪其病情。(2)解剖蟑螂(美洲大蠊)后肠道,镜检鉴别获取与前人文章中外观高度相似的蠊缨滴虫活体。(3)合成引文中的缨滴虫属GAPDH基因引物。(4)建立以RT-PCR技术为核心的蠊缨滴虫基因组的检测体系,并对其检测性能进行评价。(5)最后利用上述RT-PCR检测体系检测临床可疑标本。结果(1)在不干扰临床治疗下,通过分析肺泡灌洗液有“蠊缨滴虫”的156例病例发现,临床医生通过使用抗菌药物及物理治疗同样可以治愈患者。(2)证明蠊缨滴虫的引物可用。(3)RT-PCR的检测性能评价:(1)与人体痰液的细菌、真菌及人基因组DNA不存在交叉反应。(2)将0.5ml的无虫体痰液中混入蠊缨滴虫,最低检测限可达到5个虫体。(4)RT-PCR检测临床标本中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蠊缨滴虫”(镜下不能证明其为纤毛细胞还是蠊缨滴虫,且细胞数在5个以上),156组“活动细胞”均为阴性。结论蠊缨滴虫及纤毛细胞外观的相似性及痰液和肺泡灌洗液环境的复杂,使得纤毛细胞很容易被误诊为蠊缨滴虫。病例分析和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大量文献所报道的蠊缨滴虫病很值得商榷,本文更倾向认为蠊缨滴虫并没有感染人体,而是纤毛细胞的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