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灾害是广西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查询历史资料可以发现,1700至1945年,广西共发生旱灾152次,其中有12年发生全区性大旱,而从1950年至1990年几乎每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干旱严重影响着工农业的发展,也造成了广西经济增长的缓慢。为了更好的了解广西干旱的规律、研究抗旱对策,本文分析了广西干旱的时空规律,并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干旱分区。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总结国内外各种干旱监测方法,并分为基于历史气象资料和基于遥感信息两大类,同时论述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对历史气象资料进行收集后,利用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分析了广西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划分出春旱区和秋旱区并研究它们的旱情发展趋势;讨论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缺陷,对其进行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TVDI对典型年份进行再一次的干旱监测;由SPEI和TVDI两种研究方法监测结果的差异引出对干旱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根据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结果对全广西进行干旱区划。主要结论有:(1)基于历史气象资料的几种干旱监测方法存在共性的缺点:即数据来源于气象站点,但由于气象站点的有限,最后都要经过空间差值来反映一个区域的干旱情况,从而导致一定误差。相比之下利用遥感手段来进行干旱监测的方法更加合理。(2)每种基于遥感信息的干旱监测模型都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相比之下TVDI适用范围较广,但它依然存在算式易饱和、空间拟合不准确和具有时间局限性的缺点,需要改进。(3)不同尺度的SPEI具有不同的意义。从3个月尺度的SPEI值可以看出:春季广西西北部和北部湾地区极易发生干旱,形成春旱格局;秋季干旱频发区域移向广西东北部,形成秋旱格局。(4)春旱区SPEI值呈现2.21个月、9.42个月、3.62年、3.92年、11.77年和15.69年六个层次的周期性波动并包括一个周期为47.08年的趋势项,春旱区旱情趋势平缓,SPEI值以80年代中期为界先升后降。秋旱区呈现3.34个月、9.11个月、2.14年、4.28年、11.77年和23.54年六个层次的周期性波动并包括一个周期为47.08年的趋势项,秋旱区SPEI值以90年代中期为界先升后降,旱情有加重的趋势。(5)不论是哪个季节发生干旱,广西旱情均以轻旱为主,较少发生中旱,极少发生重旱和特旱。(6)地貌类型对干旱也有一定的影响,山地区域旱情最为轻缓,在山地的几种子地貌类型中,大起伏中山区域最为湿润;而喀斯特地貌则会加重旱情;石灰(岩)土、紫色土、粗骨土三种颗粒较大的土壤分布区域旱情也较为严重。(7)在极湿润地区,可以通过种植林地来保持土壤水分;在湿润和正常区域也可以通过种植草地和林地来维持现状;在轻旱区域可以通过扩大水田面积来缓解旱情;而在重旱区域通过调节土地利用结构来缓解旱情已不是非常有效的手段。(8)根据不同季节干旱类型、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土壤类型进行干旱区划分,将广西划分成7个干旱小区。(9)进行农业干旱区划时,应针对研究区域的不同农作物,并考虑它们生长期中的需水量大小和需水时段。本文的创新点首先在于利用不同尺度的SPEI指数划分出春旱区和秋旱区,并利用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快速傅氏变换(FFT)分析两个干旱区的SPEI序列并提出旱情的大致趋势。其次在于通过将NDVI换成EVI、对干湿边进行分段拟合等方法,对传统的TVDI方法进行改进。最后,利用遥感和非遥感手段进行对比分析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