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的大量研究证实:骨髓源性干细胞具有肝细胞分化潜能,能定植于肝脏,参与受损肝脏的再生和修复。2004年Houghton等在《SCIENCE》上报道Hp诱发的胃癌可能来源于骨髓源性干细胞。这些结果提示:原发性肝癌也可能来源于骨髓源性干细胞。本研究在创建相关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骨髓源性细胞在原发性肝癌形成中的作用。第一部分C57BL/6J小鼠同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的研究一、目的:研究C57BL/6J小鼠全骨髓毁损最适辐照剂量。方法:观察不同剂量辐照(8.0 Gy,9.0 Gy,10.0 Gy;11.0 Gy)的C57BL/6J小鼠行或未行骨髓移植后的生存率差异。结果:未行骨髓移植的辐照小鼠全部死亡;8.0 Gy辐照和9.0 Gy辐照的骨髓移植小鼠存活率无显著差异(100%vs.95%,p>0.05),而9.0 Gy辐照和10.0 Gy辐照的骨髓移植小鼠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95%vs.55%,p<0.01)。结论:9.0 Gy是C57BL/6J小鼠骨髓毁损的最适照射剂量。二、目的:研究9.0 Gy辐照小鼠同基因骨髓移植后骨髓功能的重建规律。方法:动态检测9.0 Gy辐照小鼠骨髓移植后的外周血像。结果:骨髓移植早期外周血白细胞继续下降,至辐照后第6天达到最低,此后迅速上升,5周后达到辐照前水平;而红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9.0 Gy辐照小鼠骨髓移植后5周骨髓功能完全重建;白细胞数是检测骨髓功能重建的良好指标。三、目的:研究9.0 Gy辐照后的C57BL/6J小鼠骨髓毁损程度。方法:C57BL/6J小鼠9.0 Gy辐照后,接受Rosa26小鼠的骨髓移植,检测骨髓重建后外周血白细胞中β-gal阳性细胞情况。结果:外周血白细胞中β-gal阳性细胞的平均百分率为95.1±3.0%(91~100%)。结论:9.0 Gy是理想的骨髓毁损辐照剂量。四、目的:评价球后注射法骨髓移植在C57BL/6J小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57BL/6J小鼠9.0 Gy辐照后,行球后注射法或尾静脉注射法骨髓移植;比较两种移植方法间存在的差异。结果:平均骨髓移植时间:尾静脉注射法13 min(7~25 min),球后注射法5.5 min(4~8 min),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一次进针的成功率:尾静脉注射法20%,球后注射法7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骨髓移植后存活率(100%vs.100%)和骨髓重建时间(5w vs.5 w),两组无差异。结论:球后注射法骨髓移植是可行的,在操作上较尾静脉注射法省时、稳定,是C57BL/6J小鼠骨髓移植的首选方法。第二部分C57BL/6J小鼠诱发性肝癌模型的建立一、目的:建立C57BL/6J小鼠诱发性肝癌模型方法:C57BL/6J小鼠接受低剂量辐照(2Gy)后分别以二乙基亚硝胺(DEN)和2—乙酰氨基芴(AAF)诱癌,MRI监测肝癌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诱发原发性肝癌,诱癌率:DEN为77.8%,AAF为68.8%;诱癌时间:DEN为24~32周,AAF为40~52周;死亡率:DEN为55%,AAF为20%。MRI在小鼠肝癌诊断中的敏感性为83.3%。结论:辐照联合DEN或AAF能有效诱发C57BL/6J小鼠肝癌形成;MRI是小鼠诱癌过程中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二、目的:观察C57BL/6J小鼠肝癌诱发过程中的病理形态演变特点。方法:在DEN和AAF诱癌过程中,定期取肝脏行常规病理观察。结果:两组诱癌过程大致都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等三个时期,具有与人体肝癌相似的病变过程及病理学变化特征。结论:C57BL/6J小鼠诱发性肝癌模型可作为研究人类肝癌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动物模型。第三部分原发性肝癌来源于骨髓源性细胞的探索目的:探索原发性肝癌是否来源于骨髓源性细胞方法:C57BL/6J雌性小鼠致死性射线照射后接受来自C57BL/6J雄性小鼠的骨髓移植,5周后选康复小鼠予DEN诱癌。30周后处死小鼠获取肝癌标本,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和SRY基因PCR检测肝癌中Y染色体存在情况。结果:在检测的肝癌组织中,癌细胞内均存在Y染色体。结论:原发性肝癌可来源于骨髓源性细胞,其相关机制仍然不清,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