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的实践过程告诉我们,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必要前提就是要进入政策议程,也就是说,政策议程设置是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经阶段,其作为公共政策形成的首要步骤,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政府决策者因为受到资源、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无法将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列入到政策议程中来,只有部分的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政府决策者的关注、重视与回应,并由此形成政策产出。因此,对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进行考察和研究,对于促进政策过程的优化以及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西方学术界,关于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由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金登教授提出的多源流理论被认为是用来解释政策议程设置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该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之窗的开启等这几个方面对政策议程设置的途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剖析。虽然该理论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引发了一些质疑,但其仍然显示出了对于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研究极强的解释力。目前在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现实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但我国关于政策制定特别是政策议程设置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借助多源流理论,在厘清其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就我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的各源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展开探讨。作为我国时下热点的政策问题,随着国家指导意见的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得以顺利实现破局,而对于“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的考察正是了解“异地高考”政策为何得以顺利出台的关键,能够进一步验证多源流理论对于我国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研究的适用性。在将多源流理论运用于我国“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过程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异地高考”政策之窗的开启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备受争议、“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和高考户籍限制的阻碍等问题源流,与在政策共同体的回应与推动下推动了备选方案的形成等政策源流,以及与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转变、行政部门的职能履行及人事调整、民意表达下的政治压力和转型期的利益博弈等政治源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政治源流的影响特别是政党意志的影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三股源流的共同作用最终推动了“异地高考”政策之窗的开启。通过对“异地高考”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的考察,对其政策议程设置中出现的障碍及其根源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对我国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进行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出我国政策议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着诸如问题源流中的决策者的偏好约束和自利倾向、政策源流中的精英决策的决策模式过于封闭、政治源流中的利益博弈失衡以及政策之窗的开启缺乏有效的触发机制等障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和政策之窗的开启这几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具体策略和改进思路,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政策议程设置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为完善我国民主科学的决策体制提供它山之石,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分析高等教育政策乃至其他公共政策提供相应可行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