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成功向大陆进军的香港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可辛的电影作品历来备受大众关注,尤其是将内地作为市场后“陈可辛制作”已经具有了品牌影响力。从为吴宇森《英雄本色》做翻译进入电影行业,到独立执导第一部故事片《双城故事》,再到一鸣惊人的《甜蜜蜜》,转战内地后的《武侠》《投名状》及之后延续怀旧风的电影《中国合伙人》等,这一路的创作都显示出陈可辛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及由此而来的对影片中人物身份不同层面的焦虑与认同。 本论文以《双城故事》《金枝玉叶》(Ⅰ、Ⅱ)《麻麻帆帆》《新难兄难弟》《甜蜜蜜》《三更之回家》《如果爱》《投名状》《武侠》《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几部电影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影片中的人物身份危机及认同切入,深入探讨陈可辛电影的主题——三个层次的身份危机与认同的内涵及其影像风格的表达。全文通过四个部分论证陈可辛电影中的身份问题: 第一章从无根的漂泊经历入手,通过影片中以自我为核心的身体和心理体验,分析了人与自我关系的自我身份焦虑、认同危机与最终的自我身份认同。 第二章从社会矛盾凸显的三个方面:位阶差异、代际危机、法外情解读人与他人关系为主的社会身份危机与认同。 第三章从国族认同角度分析:国族叙事的被遮蔽、在场的缺席者、缺席的在场者,通过个人与国族的关系分析国族身份危机与认同。 第四章分析影片的写实风格和怀旧音乐的使用。陈可辛通过“镜面呈现”客观写实的影像展现人性的丰富与复杂,怀旧歌曲充当叙事角色。形成了个人化风格特色明显的影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