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微波协同技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656334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波和超声波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近几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与传统的有机合成方法比较,微波和超声波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控制。许多有机反应在单一微波或超声波能量的作用下,反应条件更温和、反应时间更短、合成产率更高。本研究尝试将超声波和微波两种结合起来,并用于有机合成研究,特别是应用于非均相催化反应合成——超声波的强烈搅动作用模糊了相界面,产生细微稳定的乳液滴,使反应体系形成有利于反应进行的乳液化学环境,而微波快速升温作用在热力学上使反应更容易进行。 由于芳亚甲基丙二腈和萘并吡喃的传统合成方法一般都是在哌啶或KF-Al<,2>O<,3>等催化剂存在下,于油浴回流数小时才能完成。这种传统合成方法不但费时,而且需要耗用大量有机溶剂。一些合成需要的催化剂十分昂贵且制备非常困难,同时产品纯化等后处理操作十分繁琐。本研究利用自行研发的超声.微波协同反应仪,通过合成芳亚甲基丙二腈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和合成萘并吡喃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了超声-微波协同技术在有机合成上的可行性;探讨了CW-2000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反应仪在有机合成上的不足和改进方案。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1)以芳亚甲基丙二腈作目标产物,以传统合成方法作参照,对比不同溶剂(水和无水乙醇),不同催化剂(无催化剂、派啶),不同反应条件下(超声波、微波和超声-微波协同)的合成效果。结果显示:应用超声-微波协同技术的合成效果优于其它条件:在水相无催化剂条件下,2~4 min可有效合成芳亚甲基丙二腈,产率达88﹪~99﹪; 2)以萘并吡喃作目标产物,对比在不同溶剂和催化剂组合下(无水乙醇/哌啶,水/CTABr),不同反应条件下(油浴回流、超声波、微波和超声.微波协同)的合成效果。结果显示:超声-微波协同作用下,在水相和CTABr的催化下,8~16 min可使萘并吡喃的合成产率达78﹪~94﹪: 3)针对自行研发的CW-2000超声.微波协同萃取/反应仪在稳定性上的不足,分别在电子元件、散热系统和反应容器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案。
其他文献
《Flash程序设计》是浙江省高职高专优势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对综合培养学生的逻辑设计与艺术感知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文章结合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手性特特拉姆酸酯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建立合成5—烷基特特拉姆酸酯衍生物的新方法;另一工作是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片段。 5.烷基特特拉姆酸Ⅰ和5—烷
化学计量学是一门旨在从大量的化学测量数据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用化学信息的化学分支学科。化学计量学中的二阶校正方法可以以“数学分离”代替物理或化学分离,实现在干扰物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地使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文章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互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适当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使技术真正为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服务。  关键词:媒体;交互电子白板;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
摘 要:历史文化通识课程的网络教学,成为理工类院校通识课程改革的创新途径。建设精品网络课程,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媒体化、教学方法网络化、师生交流多样化、课程考核合理化。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研讨相结合,实现了师生共建共享网络资源库、互动交流多样化和师生互评机制的三位一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加强师生和谐互动,达到教学相长,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教书育人的价值功能。  关键词: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近10年多间在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主题的96篇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力现状、培训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基于TPACK框架理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线上线下混合的
项目学习是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解决相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文章以浙江传媒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开展的基于网络视频技术的项目学习为例,探讨以课程
含有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的饲料是疯牛病、羊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多研究,但使用SY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