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城市,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重新构建自己的同辈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构建自己同辈群体的过程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儿童的特点。为了探讨此问题,本人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交往史的访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试图得出一些关于群体交往的社会学结论。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和同伴在校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己的伙伴群体的过程,他们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进入新的班级后,面临的信息不完备,缺乏对于交往情景的界定。这也使得他们的交往过程的初期处在一个试探阶段。在此阶段,他们的交往是一个广泛的、表面的接触,形成的伙伴群体在结合上具有偶然性。随着和同学之间共同活动的增加,他们逐渐形成了对于同伴的评价模式,产生了自己的择友标准。在与同学进行物质、语言、游戏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筛选,或者巩固已有的关系,或者淘汰一些伙伴,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与此同时,对自己的伙伴群体归属、认同的意识也产生了。 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内群体,产生群体的认同。群体的交往也具有了确定性,交往内容更加深入,情感交流增多。内群体的产生,是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不断的与同学交往过程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新的交往的起点。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特有的社会属性,即流动性、民族性,会影响到其在校的交往过程。在客观上,家庭环境和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他们的交往;在主观上,民族意识,身份意识对他们的择友标准、交往范围产生影响。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过程中,满足了他们活动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群体归属的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发展出社会性的一面,推动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也不断接触、领悟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