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藏族格言故事选》(节选)汉英翻译报告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cek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宗教元素、特殊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本文是一篇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材料节选自《藏族格言故事选》,共100首格言诗及格言故事。译者承担翻译其中33首格言诗以及格言故事。《藏族格言故事选》选自《萨迦格言及注释》和《格丹格言》的格言注释部分,由贺文宣教授编著而成。格言诗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蕴含了极大的哲理和佛教思想,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精神智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藏族格言故事选》外译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藏族文化。《藏族格言故事选》属于表达型文本,同时又兼具呼唤型文本的功能。该翻译项目面向的目标读者为普通读者或爱好藏族文化的读者。因此,目标文本必须具有可读性,同时传达藏族文化内涵,使普通读者能够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解决许多难题,如佛教术语、藏族人名等的翻译。为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准确传达文本信息,译者以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来指导该项目实践。生态翻译学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当至少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移植,保证译本能够在生态环境中“生存”、“成长”。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译者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如:增益法、减译法、音译+注释等。本翻译报告除前言和结语以外,一共包含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介绍翻译项目基本信息;第二章节阐述翻译过程及问题;第三章节主要交代理论基础,即生态翻译学的内容,包含:翻译的内涵、译者地位以及翻译策略;第四章节列举31个案例进行分析,讲述生态翻译学如何指导本次翻译实践。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为藏族文化传播做出一份贡献,推动藏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其他文献
一首精美绝伦的古诗词,往往会得到许多作曲家的喜爱与欣赏,通过作曲家们对同一古诗词的谱曲,便出现了同词异曲的作品。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由顾达昌、周易两位作曲家创作的同词异曲声乐作品《钗头凤》。本文从音乐和演唱角度出发,对两首作品的曲式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从“异曲”的角度,对两首作品在演唱中进行了对比探究,通过对同词异曲《钗头凤》的演唱探究,希望对如何更好更准确的演绎这两首古诗词作品提供一些启发。
中国的古诗词起源于诗经,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各代诗词作者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演唱古诗词歌曲可以提升文学修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诗人的圣贤精神。本文以老锣作曲、龚琳娜演唱的《24节气古诗词歌曲》为研究对象,在作曲中老锣用时间的特点把古诗词进行串联,根据中国语言的发音规律进行创作,并在乐队编配中大量使用中国乐器,在演唱中龚琳娜运用了戏曲的元素,根据节气的变化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润腔技
钢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张朝先生根据王洛宾先生创作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而来,此曲在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及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张朝先生钢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变奏性、抒情性、戏剧性以及对中国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来探讨张朝此作品的改编特点并从多方面对作品进行演奏分析,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此曲的情感表达,并且对演奏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能够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对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晚期的创作主要以小品为主,1892-1893年间他陆续完成了Op.116-Op.119的创作,Op.119是勃拉姆斯送给克拉拉的作品,勃拉姆斯用古典时期的结构和浪漫时期丰富的和声诠释自己对音乐最纯粹的情感以及对克拉
江油云集山歌是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川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薅秧歌》是江油云集山歌中表演性较强的一套歌曲,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多种的演唱形式与独特的演唱特点相结合区别于其他山歌。云集山歌是云集人民长期劳作中的产物,用歌声记录生活,用歌声传承情感,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体现浓郁的历史色彩。但由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导致云集山歌濒临失传。笔者秉着对川北汉族民歌的热爱
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一位奥地利天才作曲家钢琴家,所写作品体裁形式广阔,在他的一生中共写作了600余部不同种类的声乐器乐作品,包括歌剧、奏鸣曲、钢琴协奏曲、交响曲、弦乐四重奏等。在这些作品中钢琴奏鸣曲为后世每一位钢琴演奏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专业养分,在其看似简单的音乐织体上,却蕴含了极丰富的音乐内容。每一位钢琴演奏者在接触过莫扎特奏鸣曲学习后都发现一个共性,简洁的旋律及和声织体背后隐藏的是对钢琴演
嘉绒是藏民族的一个分支,其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它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嘉绒圣地繁衍生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嘉绒民歌文化传承屡屡受挫,本文以理县嘉绒藏族情歌为研究对象,以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视角对理县米亚罗嘉绒藏族情歌《拉勒佘姆》进行演唱研究,对嘉绒藏族情歌的演唱技法和音乐文化进行解析,以期对保护理县嘉绒藏族传统民间音乐与传承嘉绒民族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本翻译报告选取袁庭栋先生所著的《成都街巷志》为翻译对象,内容涉及成都街巷命名及相关历史变迁。源文本属于杂合型文本,主要以信息文本为特征,其间包含大量地方文化特色词汇,故本报告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为出发点,在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重点讨论其中的翻译技巧,旨在保留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本报告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研究源文本所根植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再现文化意象,促进文化交流。报告认为文化翻译理论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区的一切都渐渐消失在大众眼里。为了记录成都老城区的变化,著名的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先生出版了《成都街巷志》这一本书,对老成都的街巷、名人轶事做了记录。译者选取其中第634页至652页的内容进行翻译,本文是对此次翻译的总结与分析。原文本语言风格朴实,客观直白,同时又引用了古文诗词,使得文章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又兼具文学性,但这也给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原文中含有大量的地名,句子多
民族交响曲《大漠戍边图》是我国一级作曲家张坚先生根据唐代诗人岑参的两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所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共分为两个乐章,古诗与音乐共同展现了唐代边塞的异域风情与诗人的博大胸怀。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作曲家和创作背景以及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古诗和诗人岑参的介绍;第二部分通过宏观视角分析诗作文本结构对音乐结构的影响;第三部分从微观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