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综述文献研究探讨和总结中西医对于糖耐量异常的认识,并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加味温胆汤对糖耐量异常痰热互结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腰臀比等西医理化指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加味温胆汤防治本病的作用机理,便于本方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方法:临床随机选取糖耐量异常的患者60例,符合糖耐量异常的西医疾病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痰热互结证,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分为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各30例,西药对照组的患者予基础治疗和西药治疗,中药治疗组的患者予基础治疗和加味温胆汤水煎剂,两组均观察一个疗程为12周。主要观察指标:(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体重、腰围、臀围、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2)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3)脂代谢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4)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6)安全性观察指标: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内生肌酐清除率(Ccr);(7)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舌苔、脉象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加味温胆汤对糖耐量异常的痰热互结证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加味温胆汤防治本病的作用机理。结果:1.两组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重、腰围、WHR、BMI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药治疗组的疗效较西药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2.糖代谢指标:两组治疗后的FBG、2hPBG、HbA1C、FINS、HOMA-IR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HOMA-ISI较前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疗效比较,中药治疗组的FBG、FINS较西药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2hPBG、HbA1C、HOMA-ISI、HOMA-IR较西药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3.脂代谢指标:两组治疗后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脂蛋白a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中药治疗组的疗效较西药对照组具有差异性(P<0.05)。4.炎症因子及IGF-1:两组治疗后的IL-6、TNF-α、hs-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IGF-1较前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中药治疗组的疗效较西药对照组有差异性(P<0.05)。5.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后的ALT、AST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Scr、CysC、Ccr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性(P>0.05);组间疗效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6.中医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差异性(P<0.05),中药治疗组的证候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优于西药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3%,低于西药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临床研究的结果来看,加味温胆汤治疗糖耐量异常痰热互结证的患者,可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炎症反应,改善IGF-1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无肝肾功能损害,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