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离子化学传感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lv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离子对生物、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检测铜离子的方法逐渐丰富和成熟。各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低的检测限,然而这些方法仪器昂贵、操作复杂,无法现场实时检测,有鉴于此需要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铜离子的方法,而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快捷的比色荧光传感器法成为溶液中检测铜离子的有效方法。为了更好的对铜离子进行检测,我们设计合成了两种有机物,系统研宄了其传感性能,取得了如下结果:(1)第一部分,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二苯基乙二酮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种对铜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化学传感器CS1,并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CS1可实现对Cu2+的比色检测。另外,由于Cu+可被次氯酸根氧化,CS1对铜离子和亚铜离子间有不同的配合作用,CS1可对次氯酸根离子有潜在的传感性能。在亚铜离子的乙腈水溶液中,随着次氯酸根离子的加入,会产生对CS1的最大吸收,在波长398nm到552nm之间,会出现红移,并且溶液颜色会出现从橙到紫的明显变化,通过裸眼就可以观察到,而其它的普通离子没有引起这个颜色变化。以溶液体系在552nm和398nm的吸收值比值为输出,以铜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为输入,可以实现模仿逻辑门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很容易被S2-重新设定。CS1的这些性能可能成为今后一种新颖设想一一为氧化剂研宄开发化学传感器。(2)第二部分,以芘甲醛和草酰二肼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芘的衍生物一一芘甲醛草酰二肼(CB1),可实现对Cu2+的比色和荧光双通道检测。在(DMSO/H20=7:3, v/v)的溶液中,表现出对Cu2+的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从CB1的紫外吸收光谱我们可以看到,加入Cu2+后,吸收光谱出现红移,并且溶液的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绿色。另外,CB1溶液的荧光强度也随着Cu2+的加入逐渐猝灭,当铜离子的浓度与CB1等量时,荧光强度猝灭到原来的5%,继续加入铜离子荧光强度也不会发生变化。而且,CB1对其它金属阳离子也没有响应,表现出对铜离子高度的选择性。在生物、环境领域等领域检测Cu2+有广泛的应用。
其他文献
分子自组装(molecular self-assembly)是指经过分子设计涉及多个能量尺度和自由度的基本分子自发地形成具有复杂层次的结构。分子自组装技术是将各自独立、具有一定功能基团
<正> 一前言乙烯装置是以柴油、石脑油、液化石油气及乙烷等烃类为原料,利用高温裂解制得乙烯及丙烯等多种烯烃和芳烃类化合物,并将其分离和精制的装置,整个过程耗能大。乙烯
螺吡喃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由于具有光致变色性质,因而从其被发现以来一直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大多数已报道的关于螺吡喃化合物的研究主要属于溶液体系,固体材料中
随着酒店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问题,已经成为酒店能够适应新形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杭州滨江银泰喜来登大酒店为研究对象,对该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裂解炉向高温、短停留时间和低烃分压方向发展使用柱塞流反应器在低分压、短停留时间和高温下操作可以提高生成乙烯的选择性.为降低停留时间,近年来炉管长度不断缩短,典型的
目的比较菊花和菊茎化学成分及调节脂代谢作用机制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比较菊花和菊茎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油酸钠诱导的方法,建立Hep G2细胞脂肪蓄积模型,考察不同
反思是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从课前反思,课堂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钙钛矿氧化物Ba0.6Sr0.4Co0.9Nb0.1O3-δ(简称BSCN0.6),采用XRD对BSCN0.6与Gd0.1Ce0.9O1.95(简称GDC)电解质间的高温化学相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SCN
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尺寸小、能耗低、速度快、灵敏度高和费用低的优势在电子器件和传感器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方法用于合成纳米材料,不仅可以得到不同材料
在(λ,μ)-反模糊子群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λ,μ)-反模糊子群的有关性质。给出了(λ,μ)-反模糊映射,建立了(λ,μ)-反模糊同态,最终得到了(λ,μ)-反模糊同态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