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CT(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在囊型肝包虫活性(viability)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术前利用CT影像学技术进行囊型肝包虫的活性判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术式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40人共42个肝细粒棘球蚴包虫囊(非子囊型)为实验对象,术前利用CT技术测定包虫囊内容物CT值,记录内囊影像学病理改变;术后记录囊内容物病理学性状(液性,胶胨样,实变钙化)及内囊大体病理学改变,对囊内容物中原头蚴活性程度进行观察,同时内囊病理切片并HE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观察生发层(germinal membrane)和角质层(cuticular membrane)的病理变化来对包虫囊的生长及发育能力即活力进行评估.结果本组病例中术后大体病理显示:液性内容物12例(28.5%),胶胨样组16例(38.1%),14(33.3%)例为实变钙化;反映包虫母囊三种内容物不同性状(液性、胶胨样、实变)的CT值有明显差异性(P=0.000 ),平均CT值分别为: 4.75HU、19.17HU、48.73HU,CT值显示液态时75%包虫囊内原头蚴(protoscoleces)有活力,明显高于胶胨样组17.65%(P〈0.05〉;原头蚴反映的包虫母囊活性随囊内容物CT值的增大而减小。14例实变钙化内容物包虫囊内未见活性原头蚴的存在;包虫内囊的病理组织结构损害随内囊的剥离、塌陷而加重,包虫囊肿活力随内囊的病理改变而减小。结论CT影像学中包虫囊内容物CT值和内囊的影像学变化可以作为其活性判断依据,以包虫囊内容物的病理性状和内囊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的CT技术在囊型肝包虫囊的活性程度的判断上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