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巢蚁属蚂蚁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d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线粒体基因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而言,基因排列比较紧凑,无内含子,基因组成和结构相对保守,进化速率也较核基因组快,通常为母系遗传,且几乎不发生重组。正是由于这些特征,使得线粒体基因组DNA成为研究群体遗传和进化的理想工具。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特征也并非绝对,如基因重排已在许多动物类群中被频繁报道出来。小巢蚁属(Stenamma)隶属于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主要分布于北温带的大部分地区、中美洲及南美洲西北部。迄今,尚未见关于其线粒体基因组学方面的报道。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的二次挖掘,组装和注释了 5 种小巢蚁(Stenamma diecki、S.expolitum、S.impar、S.megamanni&S.muralla)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主要发现总结如下:(1)全部5个线粒体基因组均包含相同的37个典型动物线粒体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控制区;轻链和重链分别编码23个基因(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4个tRNA基因)和14个基因(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tRNA和2个rRNA基因);所有线粒体基因组均采用ATN作为起始密码子,且绝大多数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TAA作为终止密码子(少部分采用TAG或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共发现3种有别于所有其它已知蚁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序类型;基因组大小介于16,097 bp(S.impar)和18,695 bp(S.muralla)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主要归因于非编码区域长度的显著变化;在碱基组成上则均呈现出明显的A+T偏好性。(2)基于贝叶斯法的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当前蚁科在亚科水平上的分类框架,6个相关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切叶蚁亚科+蚁亚科)+猛蚁亚科)+臭蚁亚科)+(行军蚁亚科+伪切叶蚁亚科);5种小巢蚁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表示为((S.megamanni+S.muralla)+S.expolitum)+(S.diecki+S.impar)。(3)本研究收集整理了 6亚科54种蚁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序情况,共揭示了 13种不同的基因排序类型。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整个蚁科及各亚科的原始排序类型进行了推测。分析结果似乎表明,基因重排事件在蚁科较低分类阶元水平上可能是有系统发育学意义的,且在各亚科中是独立多次发生的,但相关推测有待更大的样本量加以验证。
其他文献
接种是防止传染病爆发和扩散的一种有效方法,考虑接种因素,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建立合适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动力学性质进行分析是了解疾病传播规律的重要方法.本文建立了带有接种项的SVIS和SVIR传染病模型,分别讨论连续接种和脉冲接种情况下接种率和接种周期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疾病、传染病动力模型的发展现状、预备知识、本文的创新点及主要工作.第二章假设总人口不变,建
匙指虾科Atyidae物种体型较小,形态鉴定及谱系分类较为困难。为了深入研究匙指虾科物种鉴定、分类及遗传进化等相关内容,利用DnaSP 6、PhyML 3.1、MEGA 5.0、MrBayes v3.2.6及BEAST v2.6.3软件对NCBI数据库中24个匙指虾科物种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揭示了匙指虾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分子标记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匙指虾科物种线粒体基因组
学位
学位
化石能源供给的衰竭和生态环境污染的严峻迫使人类加强对新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光电催化技术在可持续能源转换和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光电催化技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贵金属和金属类光电催化剂虽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与效率,但商业化应用受到了贵金属稀缺性、金属化合物低稳定性以及低太阳光响应度的严重限制。近年来,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由于特殊的类石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其特殊的女作家,从20世纪40年代的昙花一现,到50至70年代的销声匿迹,再到80年代的回归,90年代的热潮,纵观现代文学史,没有哪个作家如张爱玲一般承受冷热差异如此巨大的待遇,其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随着她传奇般的历程而不断更新。时至今日,对于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仍是众说纷纭。张爱玲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关于婚姻和爱情的,故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对其文学史意义进行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