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巴斯汀(Ebastine)是生物碱类抗过敏药物,属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湿疹、皮肤瘙痒等疾病。目前上市剂型为常释片,每次口服10 mg,每日1~2次。依巴斯汀属于难溶性药物,片剂药物溶出受限,而过敏性疾病发病急,需要迅速缓解症状。将依巴斯汀制成速效制剂,可满足起效快的用药要求。本实验采用水溶性基质制备依巴斯汀滴丸剂,并进行质量考察和药动学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处方前研究建立UV和HPLC两种依巴斯汀含量分析方法,定量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紫外分析依巴斯汀在考察的1.68~15.12 μg/mL范围,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0499X+0.0041,R2= 0.9993;高效液相分析依巴斯汀在1.68~33.60 μg/mL范围,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Y=8584.1X+2376.2,R2=0.9994。UV、HPLC两种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和稳定性的RSD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均大于97%,RSD值均小于2%,符合定量要求。对原料药进行高温、高湿试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依巴斯汀在60 ℃条件下热稳定性良好,在RH 80%、25 ℃条件下吸湿量小于0.2%,稳定性良好;主药及基质混合进行热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主药与基质在60 ℃条件下无相互作用。以滴丸圆整度、溶散时限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影响试验基础上,选择药物与基质比例1:7、1:5、1:3,PEG4000:PEG6000 比例 1:3、1:1、3:1,熔融温度 75℃、80℃、85℃进行优化试验。2.处方工艺优化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方法,以5 min及30 min时的累计溶出度综合计算指标Q,考察药物与基质比例,基质PEG 4000:PEG 6000比例,熔融温度对溶出度影响,进行滴丸处方和工艺优化,得出最优处方为药物与基质比例为1:3.4,基质PEG 4000:PEG 6000比例为1:0.41,熔融温度为84 ℃。3.滴丸成型表征及质量评价对以优化的处方和工艺制备的滴丸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红外光谱分析(IR)和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表明:XRD谱中依巴斯汀衍射峰明显减弱;DSC图谱中主药结晶峰消失;IR图谱中主药特征峰强度明显减弱;SEM图中主药与基质充分融合,证明依巴斯汀滴丸固定分散体形成;同时进行重量差异、圆整度实验,结果显示:滴丸呈乳白色,圆整度为0.90±0.03,重量限度差异在±15%以内;与市售依巴斯汀片剂相比,依巴斯汀滴丸剂溶出速度较快,溶出完全;稳定性试验显示:滴丸在温度40 ℃、相对湿度RH 55%± 5%密封条件下贮存6个月,外形、含量均无明显变化,最优处方制备的滴丸稳定性良好。4.药动学初步研究依巴斯汀给药后迅速代谢为卡瑞斯汀,目前主要通过测定卡瑞斯汀的血药浓度来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卡瑞斯汀在生物样品中的HPLC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Symmetry C18(5 μm,4.6×250 mm);流动相:甲醇:水=30:70;柱温:25 ±5 ℃;流速:0.9mL/min;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20μL。该测定方法专属性良好,其他成分无干扰;大鼠血浆中卡瑞斯汀在0.05~10 μg/mL浓度范围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Y=26198X+8392.4,R2为0.9993;精密度RSD值均小于7%,室温和冻融稳定性RSD值均小于7%,平均回收率大于95%,RSD值均小于6%,最低检测限为12.5 ng/mL。以上方法学考察表明可用于生物样品中卡瑞斯汀的含量测定。分别采用1.8 mg/kg、2.7 mg/kg、3.6 mg/kg 3个给药剂量进行大鼠灌胃给药,通过DAS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对应的药动学主要参数:大鼠血浆中药物吸收半衰期t1/2kα分别为 0.678±0.361 h、1.031±0.25 h、0.924±0.147 h;分布半衰期 t1/2α 分别为 1.025±0.716h、1.950±0.927 h、1.806士1.569 h;消除半衰期 t1/2β 分别 11.178±4.364 h、11.178±3.368 h、11.585±2.346h;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分别为 2.333±0.516h、2.500±0.548h、2.167±0.408h;达峰时卡瑞斯汀的血药浓度分别为0.639±0.027 μg/mL、0.940±0.025 μg/mL、1.259±0.033μg/mL;消除率CL/F分别为2.072±0.217 L/h/kg1 2.302±0.397L/h/kg、2.099±0.170 L/h/kg;时间-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24分别为6.987±0.360 μg·h/mL、10.245±1.187μg·h/mL、13.800±0.517μg.h/mL。以上实验结果显示:依巴斯汀滴丸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特征,给药后药物在大鼠体内分布速度快、消除速度缓慢、清除率低、平均滞留时间长。对自制依巴斯汀滴丸及市售片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采用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及(1-2α)%置信区间的方法,分别对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AUC0-t、AUC0-∞进行等效性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剂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以AUC0-∞为计算参数,得到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06.2%~140.9%)%,说明两种制剂在大鼠体内不具有生物等效性。自制依巴斯汀滴丸与市售片剂相比,具有主药释放速度快、分布迅速、消除缓慢、达峰浓度高等的特点。